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3月26日

南安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为进阶冲刺2000亿级城市注入强劲动力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重要保障。近年来,南安市全面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围绕产业链配置人才链,依托人才链赋能产业链,进一步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实现“双向奔赴”,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前,该市人才总量达2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293人。

聚焦产业生态重构

靶向引才

日前,第七批泉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入选名单公布,其中,南安市引进的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机器人石材加工技术研究”团队、福建芯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芯通低轨卫星互联网相控阵芯片组研发及产业化”团队入选。

近年来,南安市围绕4条全产业链千亿生态走廊发展需求进行靶向引才,紧扣“4+2+N”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引育科技创新人才,做好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坚持“政府主导、国企管理、第三方机构运营”思路,打造科技人才创新中心、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芯谷科创中心,对接高校院士、专家顾问33人,引进高端人才团队9个,建成特级人才实验室2个。

“南安市针对高校青年、青年企业家、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党政等类别人才,靶向发力、精准引进。”南安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商会”模式,设立29个校企合作联络站,推出4条招才路线,吸引超1.8万名大学生来南安就业创业;携手北大光华、深圳投石,深入实施青年领军工程、女企业家学苑、北大光华研修班,着眼未来培养100名青年企业家;深化产教融合,推行“订单式”委培,设立3家技能培训基地、2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培训技工人才12万人次,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活动,建立9个异地劳务协作工作站,现有产业工人超50万人;实施干部“强素质”系列计划,举办新质生产力和新经济发展等九大专题培训班,通过“走出去”学新、“引进来”赋能,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产业链思维和服务企业能力水平。

聚焦产业创新升级

柔性用才

“我院历时2年成功研发全球第一款大理石线锯技术,使锯缝缩小至0.5—0.7mm,石粉减少约90%,噪声降低至90dB,出材率由5年前的77%提升到目前全球最高的97%。”南安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近年来,像石材线锯技术这样精准针对行业发展瓶颈的技术突破在南安市接连不断地涌现。

南安市围绕石材陶瓷、水暖卫浴等产业的创新升级需求,构建“校地合作+赛马比拼”柔性用才模式,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该市创新校政企全方位合作模式,搭建南安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南安市华南师大绿色低碳研究院、上海大学南安研究院、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安园区等校地合作平台和2个异地研发点,吸引67名高校专家入驻,转化落地26个产学研项目;举办首个县域大院大所“赛马”活动,聘请11名专家教授担任“院企合作领航员”,形成“企业出题—校企联合破题—技术成果共享”机制,成功突破石材线锯、污水处理等三类11个关键核心技术。

聚焦产业做大做强

暖心留才

“整个流程很顺利,能拿到泉州首张‘五星卡’,我感到非常温暖,坚定了我在这里发展的信心。”南安市新西兰籍高层次人才、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研究院总经理的于海丰喜悦地说。

为进一步做好产业壮大、企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南安市在软环境上不断提效。政策供给上,健全“1+7+N”政策体系,配套重点企业骨干人才子女就学、高层次人才安居、强师惠师8条、卫生人才引育12条等措施,形成“引进—培养—服务—激励”全链条闭环;人才服务上,深入开展“走千企、访万才”行动,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站点,升级更新“南安智酷”线上平台,提供人才项目申报、咨询查询、政策兑现等“一站式”服务;人才评价上,全省首创“层次+贡献+企业评价”人才积分评价认定办法,并赋予大院大所、龙头企业等用人单位人才自主评价权,累计自主认定13批241名泉州市高层次人才。

此外,南安市也在硬环境上持续提优,为广大人才营造暖心氛围。该市环绕4条全产业链千亿生态走廊,植入教育、医疗、商业酒店、人才社区等公共服务供给,建成超81万平方米人才房,盘活25万平方米安商房,有力保障人才子女入学、就医、住房等需求。

(黄志鑫 黄钊伟 洪静美 陈伟鹏)

--> 2025-03-26 为进阶冲刺2000亿级城市注入强劲动力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7753.html 1 南安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