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时住的地方,是一座闽南传统古厝。那里有个特别之处是只要抬头,就能看到斜斜的厝顶上开着一个天窗。阿嬷常念叨说,那是阿公年轻时特意打造的,为的是让光线照进来,使房间变得亮堂些。春日气温渐渐升高,晚风时而从天窗飘进屋,还会带来天井里茉莉花的清香。
这个天窗不大,四四方方,嵌着几块磨砂玻璃,四周是厚重的木框,上面的漆色已经变淡,木头却依然结实。木框的边缘刻着简单的花纹,是阿公亲手雕的。天气晴朗的时候,阳光会透过天窗的玻璃洒进屋里,在红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到了夜晚,这处则变成我的“观星台”,八点一到,阿嬷便会准时关灯,催我上床睡觉。每次躺到雕花眠床上,我就拉高被子,只露出一双眼睛,然后盯着天窗外的夜空,在心里默数星星。泉州的春夜,天空有时格外清澈,星星好像撒落的盐粒,密密麻麻地铺陈开来,怎么数也数不完。在小时候的我眼中,这个天窗更像一扇神奇的门,因为我可以透过它,编织繁星坠落枕边、银河触手可及的美梦。
要是阿嬷发现我没乖乖睡觉,就用手轻轻捂住我的眼睛,让我没法再盯着天窗看。紧接着,她便操着一口地道的闽南语,讲起各种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那些故事里,有腾云驾雾的神仙,也有惩恶扬善的英雄,还有充满智慧的闽南先民。阿嬷有时会故作神秘,吓唬我说天窗外的星星是神仙的眼睛,他们在天上时刻注视着人间,尤其关注不乖乖睡觉的小孩。每次听到这话,我就赶紧把被子拉过头顶,假装自己已经睡着,嘴里还小声默念着:“别来抓我。”逗趣的模样,经常让阿嬷忍俊不禁。
记得有一天夜里,大雨滂沱,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天窗上。我躲在被窝里,看着雨水在玻璃上汇聚,犹如一条条蜿蜒的小溪。闪电划过时,整个天窗瞬间亮如白昼,我听着雷声由远及近,感觉就像有人在天上打鼓,心里感觉惴惴不安。阿嬷猜到我会害怕,摸黑走进屋,然后坐在床边,一边轻拍我的背,一边哼起童谣哄我。阿嬷的手很温暖,好似被阳光晒过的棉被,一下就驱散我心中因雷雨而生的恐惧,很快便沉沉睡去。
长大后,我离开了古厝,住进高层楼房。直到有一天,我回到那间老屋,躺在儿时的床上,才发现天窗的玻璃已经碎裂,仅剩几块碎片还嵌在框上。木框的边缘有些腐朽,摸上去十分粗糙,我找来一把椅子,站上去,小心翼翼地将它取下来。木框很轻,我却觉得拿起来沉甸甸的,它仿佛承载着我整个童年的重量,里头还藏着无数我与阿嬷共度的时光。
那天,我把木框仔细擦拭干净带回新家,又将它挂在书房的墙上。多年过去,它依旧安静地悬在那里,好像一扇永不关闭的窗,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时而抬头望向它,我的思绪便会不由得飘回那座古厝,又躺在雕花眠床上,伴着阿嬷的呢喃,透过天窗仰望星空。后来,我才渐渐感悟出,那方天窗是岁月的留痕,是一份亲情的寄托,是它以独有的温柔,妥帖地将童年的美好,稳稳地安放在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