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地区,地瓜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春日气温逐渐升高,也就到了地瓜育苗的时候。小时候每到这时,看着大人们忙着选地瓜种薯培育幼苗,我就开始畅想收获时的丰收场面。一想到又能把地瓜磨粉做成地瓜粉团,我总是馋得口水直流。
过去物资匮乏,粮食无比珍贵。地瓜采收后,想要长时间保存,除了晾晒风干,将其加工成地瓜粉也是一种办法。在我的老家德化,不少长辈仍延续着传统制作地瓜粉的方法,这需要历经洗净、磨碎、过滤、晾晒等诸多步骤,费工又费时。但这样制成的地瓜粉雪白细腻,用来做地瓜粉团,尤为美味。
在我的儿时记忆里,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坐在灶膛边,望着大人们忙碌,满心盼着地瓜粉团出锅。刚煮好的地瓜粉团晶莹剔透,用筷子夹起一个吹凉,咬一口浅尝,再嗦一勺汤,那抹软糯咸香的美妙滋味,至今令我难忘。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与小伙伴们到离家两三公里远的村部看露天电影,回到家时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母亲见我这副模样,转身走进厨房。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糟菜拌地瓜粉团便端到我的面前。我迫不及待地舀起一个送入口,地瓜粉的细腻软糯与糟菜的独特酸香随即在齿间散开,那恰到好处的咸酸滋味,瞬间“激活”了味蕾,也使得疲惫和饥饿感一扫而空。在鲜少能吃到夜宵的年代,这样一份简单的加餐,让我感到格外满足与幸福。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家里做地瓜粉团时,常会搭配丰富的食材与调味料。地瓜粉依旧是当仁不让的“主角”,香菇、花生、三层肉、时令蔬菜、虾米、米粉或面线等食材纷纷加入,还有鸡精、永春老醋等调味料也为汤头增色不少。如今,母亲烹煮地瓜粉团时,总是先把干香菇浸泡切片,又把花生炒熟脱皮碾碎,再将三层肉切成小块。待这些食材都处理好,她才往锅里倒油烧热,随后放入葱白、蒜头进行炒香,再把香菇、花生、三层肉等食材加进去翻炒。用酱油、盐等调味后,炒熟的食材就可以盛出来,与地瓜粉、清水一起搅拌成糨糊状。等锅内的汤烧开,母亲会拿勺子把地瓜粉浆舀起来,分成一个个小团投入锅中。只需大火煮十分钟,一颗颗地瓜粉团便浮起来,出锅前,若是撒点葱花或是白胡椒粉,味道还能变得更有层次。
后来,因为求学、工作,我离开老家来到繁华都市,也尝过各种美食。但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特色小吃,都无法取代地瓜粉团在我心中的地位。每次回到老家,我都会第一时间嘬一碗地瓜粉团,那熟悉的味道,承载着童年的欢乐,饱含着母亲的疼爱,也慰藉着我的思乡之情。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我与故乡之间割舍不断的眷恋与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