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泉州市以“安居乐业”为民生之本,将物业管理提升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锚定“强基促稳”行动目标,从15个样板街道(乡镇)中探索出独具闽南特色的“泉州解法”。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泉州通过组织重构、机制创新、数字赋能的系统化突破,推动基层治理从“碎片化”向“生态化”转型。各街道以织密组织网络为基础,构建多级联动体系,实现党组织全域覆盖;以创新议事机制为突破,整合行政与自治力量,破解历史遗留难题;以民生需求为导向,通过停车管理优化、老年活动空间拓展等实事工程,让治理成效具象为生活场景的温暖改善。同时注重多元主体协同,将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建设。特别是数字化平台与传统治理经验的深度融合,不仅实现城市治理重心精准下移,更为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性知识。
□融媒体记者 陈冰清 洪嵘 王玮蓉 文/图
组织筑基 织密网络固根本
基层治理的破题之道,在于织密组织网络。丰泽街道构建“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四级联动体系,实现党组织全域覆盖,500余名在职党员担任楼栋长,形成纵向到底的治理脉络。东湖街道通过“三有”物业服务体系建设,将95个住宅小区纳入统一管理体系,每月定期开展330次环境整治行动,彰显组织体系重构带来的执行力提升。
古城核心区的鲤中街道面对139个分散小区,实施区域整合策略,将管理单元优化为76个,同步实现党组织覆盖、业委会组建、物业进驻等“五个百分百”目标。这种物理空间与治理单元的双重整合,有效破解了老旧小区治理碎片化难题,为历史街区更新提供了治理新思路。
机制赋能
创新议事破难题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样板街道(乡镇)通过创新议事机制、整合资源力量,推动治理难题高效化解。
治理效能的持续释放,依托于机制创新的持久动力。池店镇推行“31天业委会快速组建法”,通过标准化流程与专业化指导,实现70个小区业委会全覆盖,其党政领导每周进小区接访机制,累计化解问题198件,展现行政力量与自治力量的良性互动。晋江青阳街道的“1+2+3+N”治理模式,通过镇级“美好家园基金”盘活闲置资产,街道出资撬动社会资本,成功解决基础设施修缮资金难题。
在监督机制方面,永春桃城镇设立28个公共收益专户,年增收20万元反哺民生项目,形成资金闭环管理。石狮灵秀镇建立的“四方联席会议”机制,将专业法律力量融入基层治理,解决消防无水等历史遗留问题26项,推动矛盾纠纷在社区层面化解。
改善民生
幸福指数节节高
基层治理的终极目标,直指群众幸福感的切实提升。南安美林街道通过“四微联动”机制,落实“微心愿”136个,组织志愿服务71场,将治理成效转化为“看得见”的温暖。惠安县崇武镇发动业主募集“友邻基金”建设多功能活动室,柔性拆除违建3处,展现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
基础设施改造成为多个街道的攻坚重点。安溪县凤城镇东岳社区创新“候鸟式”停车管理,有效缓解古城停车难题;德化龙浔镇盘活闲置资产建设的老年活动中心,惠及1.4万户居民;台商投资区东园镇推动道路硬化等民生工程,将治理成果镌刻在居民日常生活场景中。
多元共治 协同联动聚合力
治理创新的深层突破,体现在多元主体的协同共进。江南街道组建89个成员单位构成的社区“大党委”,通过“邻里议事服务日”解决民生问题110余项,其288名在职党员组成的24支服务队,年均开展活动108场,构建起全民参与的治理生态。洛江万安街道打造的“物业+养老”示范项目,将专业服务引入社区,推动物业费收缴率提升10%,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在文化治理维度方面,池店镇依托“状元里,金厝边”品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区建设;鲤中街道在保障110万游客安全的同时,通过“共享物业”模式实现古城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平衡,彰显治理智慧的文化深度。
长效发展 智慧治理绘未来
这些样板街道的创新实践,正在重塑基层治理的基因密码。丰泽街道的季度考评整改机制,推动12345投诉办结率达100%;泉港山腰街道建立“一箱二牌三栏”公示制度,以阳光运作保障业主知情权;晋江青阳街道推行的“先享后买”物业服务模式,为老旧小区长效管理开辟新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多个街道将数字化治理纳入发展规划。美林街道通过线上问卷收集民情,江南街道建立定期评估制度等,都预示着基层治理正加速向智慧化转型。这种传统治理优势与现代技术手段相融合,或将催生更具韧性的治理体系。
15个样板街道的探索,共同勾勒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泉州图景。从组织重构到机制创新,从民生攻坚到文化浸润,这些实践不仅破解了物业管理难题,更重塑了基层治理的生态系统。当治理重心持续下移、群众参与日益深化,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画卷正在泉州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