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升小区治理水平的征程中,德化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党建引领推动小区共治共建共享,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为居民营造出和谐、宜居,有质感有温度的幸福家园。
□ 融媒体记者 洪嵘 王玮蓉 通讯员 赵思扬 文/图
强化“大党委”引领 注入小区治理新动能
德化县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小区治理的核心驱动力,全面深化社区“大党委” 机制,创新性地构建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以细微治理单元撬动起小区善治的宏大格局。
在构建“大党委”领导体系方面,德化县以32个村(社区)党组织为坚实核心,广泛联合挂钩理事单位、驻区单位、共建单位以及三新组织等,共同设立社区“大党委”。秉持“老小配、专兼配”的原则,精心选拔高素质党员充实 “党委”班子,为“大党委”高效运转奠定人才基础。同时,构建起“社区‘大党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党员楼栋长(单元长)”的五级服务体系,实现对社区及小区党建、治理事务的全方位统筹,让党的领导贯穿小区治理的每一个环节。
打造“大联动”队伍体系也是关键之举。德化县建立起县处级、科级领导干部挂钩社区、小区的制度,积极推动小区党组织与业委会、物业企业成员的双向任职。目前,已有33 名小区党组织书记兼任业委会主任,158 名业委会和物业企业党员兼任小区党组织委员。此外,还组建了31个党员突击小组,组织3804名在职党员深入小区,针对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展精准服务,切实将党组织的关怀送到居民身边。
为促进多方协同治理,德化县建立了“五方联席会”制度。由挂钩县直单位、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小区党组织每月认真收集议题,定期组织召开会议进行协商。同时,联动党员代表、业委会、物业服务项目负责人等多方代表,通过召开厝边茶话会的形式,开展民主议事。截至目前,已成功协调解决车辆乱停、充电难等问题450多件,有效提升了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实行“驻小区第一书记”制度 构建“党群连心”新生态
为进一步加强小区党组织建设,德化县实行“驻小区第一书记”制度,着力构建“党群连心”的全新生态。
在选派对象上,德化县精心挑选了87名政治素质优、工作能力强、作风扎实的在职党员干部担任小区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们从强化党组织地位、发挥党员优势、唤起业主意识、整合治理资源四个关键方面发力,全力破解小区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明确主要职责是确保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压实“驻小区第一书记”在建强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党组织引领和建设比拼、推动“大物业”联席以及为居民办实事等六方面的职责。积极推动“党群连心”行动,聚焦“十件实事”,组织党员开展“建良言、办实事”活动,为居民提供贴心的便民服务。
为了让第一书记切实发挥作用,德化县加强了任职管理。在第一书记任职的 一年期间,对其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定期了解工作表现,开展谈心谈话,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并将工作表现纳入年度考核,激励第一书记积极作为。
建立“业主接待日”机制 广泛听取群众新声音
德化县深知倾听居民声音的重要性,为此建立了“业主接待日”机制。每周五下午,挂钩县直单位准时下沉到87个小区,倾听、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让群众呼声“浮上来”,实现“一站式”汇聚民意。自行动以来,累计已开展“业主接待日”活动472场次,接待业主599批1537人次,收到问题反映463件,其中已协调解决446件。
针对居民反映的问题,德化县采取“清单化”落实的方式。指定专人对问题进行登记造册,形成详细的“群众问题清单”,并逐一“派单”至各职能部门协调解决,同时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及时跟踪落实情况。
面对跨领域矛盾纠纷,德化县依托社区“大党委”,召开挂钩县直单位、社区党组织、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五方联席会”进行会商解决。注重深度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充分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期望,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完善小区公共设施,切实提升居民的居住体验。
德化县积极优化“社工+志愿者”服务体系,全力构建共建共享的小区治理新格局。在完善服务体系上,德化县深化推进 “四微联动” 和近邻志愿服务等工作,实现了“议事日”设置率、议事场所设置率、小区志愿服务队伍设置率、邻里公约总数订立率“四率”完成率100%,为小区志愿服务的开展搭建起完善的架构。
建强服务队伍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德化县创新性地打造“社工+志愿者” 模式,组建了87支“瓷都好厝边”志愿服务队,将社工人才、社工机构引入小区志愿服务工作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高效联动。
为强化共建意识,德化县推行居民小区“四自”强基工作法,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通过这一方法,引导700多名能人和居民参与“邻里小事互帮互助”便民服务活动994场次,较大地激发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优化“社工+志愿者”服务体系 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
创新“接诉即办”闭环机制
打造“民呼我为”新引擎
德化县在全市率先启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接诉即办”活动,致力于打造“民呼我为”的服务新引擎。
在规范诉求入口方面,线上依托“平安德化”公众号开发了“德便民”线上平台,居民只需一键操作,即可实现线上反馈。线下则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设立物业纠纷受理窗口和专用服务热线,确保电话或现场投诉能够做到“当日接诉、当日流转”,形成高效的线上线下联动响应体系,大幅提升了问题受理效率。活动开展以来,共接到群众投诉建议118件,流转办结110件,办结率超93%。
为完善处置流程,德化县通过定期调度、“渐次升级”“未诉先办”“乡镇吹哨、部门报到”“首席+”物业行业治理、约谈和挂牌督办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做到快速响应与主动治理。汇聚政府、物业、业委会、党员代表和居民“五方”力量,形成法治化、规范化、透明化的物业管理体系。
在创新智慧赋能方面,德化县将综治中心“六单工作法”与县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平台深度融合,开设“党建引领物业小区治理”应用场景,畅通规范居民诉求反应渠道。借助平台实时派单、全程追踪,形成“接诉—处置—反馈”闭环机制。同时接入Deepseek大模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真正做到风险隐患早察觉、矛盾纠纷早介入,全方位提升居民满意度。
织密小区治理“一张网”
筑牢安防科技新防线
德化县通过坚持“三动”机制、“三化”运作和“三联”共创,织密小区治理“一张网”,筑牢安防科技新防线。
在“三动”机制方面,部门联动成效显著。建立了由公安、应急等5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5+X”工作机制,整治小区内占道违停、违规装修等乱象127 起。全警带动深入物业管理末梢,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分片包干机制,87名民警挂钩住宅小区,切实将管理服务延伸到最基层。群众推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动保安员、综治志愿者等3700多名充实“海丝守护者”队伍,依托邻里会客厅、邻里议事亭等平台推动订立邻里公约30份,向物业公司提交意见建议24条。
“三化”运作让安防工作更加规范高效。精细化排查对2家保安公司、26家物业公司及512名保安员开展背景审查,调岗不符合要求保安员11名,查处物业公司4家。规范化培训开展安防技能提升集中培训15期27批次,全保安持证率提升至92.38%。等级化评定,开展“治安防范创星级”活动,评出物业服务住宅小区一星11个、二星23个、三星29个、四星3个,推荐参评五星小区1个。
“三联”共创进一步提升了小区安防水平。科技联控依托“AR实景指挥作战平台”,整合“城安系统”视频监控3378路,住宅小区100%建成智能安防小区,构建起“县局—派出所—警务室—民警—联勤工作点”五级指挥调度体系。警保联防设置45个“警保”联勤工作点,整合302名警力和240名保安员充实“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巡防力量,涉物业紧急警情处置率达到100%。纠纷联处依托县社会治理中心等部门整合“5老力量”,即小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村干,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物业行业治理”工作法,聘请4名法律顾问,多元化解小区矛盾纠纷243起,调解成功率达99%。此外,还开发了“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平台”手机APP,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反映诉求。
德化县通过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小区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为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德化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