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3月28日

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

春季湿滑易摔 养骨就是延寿

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应先自行活动下感觉哪里疼痛,问题较大要寻找他人和医生帮助。

充足的运动能储备更多骨量(紫湖潘先 绘)

老年人进行适当的训练,能有效降低摔倒风险。

老年人跌倒常伴随骨折、颅脑损伤等。

老年人易骨折,多因骨质疏松所致。

骨质疏松横剖面示意图

每年3—5月,骨科门诊户外摔伤患者就会激增,不少中老年人因此骨折受伤。

在这地滑易摔的春天,该如何防滑防摔,摔倒之后如何处理、养护?本期养生堂邀请泉州市正骨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吴昭克和著名骨科专家、杨(天鹏)氏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王芳泰为大家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文 CFP/图(除署名外)

老人易摔:

地湿路滑加上

身体“四大衰退”

春季多雨,冷暖气流交锋下,绵绵阴雨和“回南天”频现,地湿路滑,这些都加大了摔倒骨折的风险。

对于老年人来说,跌倒常伴随骨折、颅脑损伤等,其中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30%,骨折后长期卧床易引发肺炎、深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跌倒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是全球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相较于其他人群,老年人雨天容易摔倒骨折,主要还是因为身体机能已开始逐步衰退。”吴昭克介绍,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肌肉力量减弱、视力障碍、平衡功能减退等“四大衰退”,是跌倒的高风险人群。

●骨质疏松

生活里,一些老人弯腰驼背、走路不稳、骨头常疼,年龄越大,骨折风险越高,有时轻轻滑倒就会骨折。吴昭克表示,这大多是由于中老年骨质疏松所致。一项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全球每3秒钟就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骨质疏松症在老年人慢性疾病中好发率排名第四位,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简单地说,就是骨骼“质量”变差,变得脆弱易折。吴昭克认为,这是因为骨骼里的钙和其他矿物质慢慢流失,骨密度降低,骨骼结构变得稀疏多孔,缺少了原本的坚固,容易发生骨折,故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为脆性骨折。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脊柱、髋关节、前臂桡骨远端、上臂肱骨近端和骨盆等。

引发骨质疏松的原因主要有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流失、年龄增长引发的必然性生理性退变、甲状腺功能异常引发的钙磷代谢紊乱、骨折后安装钢板和长期卧床引起的废用性骨质疏松、恶性肿瘤引起的骨质流失。

●肌肉机能减退

老年人活动减少,肌肉强度逐渐降低,身体平衡性差,从而增加摔倒风险。有的老人家还患有偏瘫、帕金森病等,一旦脚底打滑,基本无法保持平衡。

●眼睛视力障碍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老化后产生“老花眼”,而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或视神经病变,同样会导致老年人视力障碍。眼睛是身体的观察员,观察员出了问题,紧急情况下就容易“翻车”。

●脚底感觉衰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的老年人脚底感觉会逐渐衰退,难以迅速反馈地面情况,从而增加摔倒风险。

摔倒处理:

不宜随意背抱 及时检查送医

老人跌倒后常伴随各种损伤,因此跌倒摔伤后的处理十分重要。王芳泰介绍,处理老人跌倒要注意四个方面。

别急着起身。出现滑倒,可尽量顺势倒下,将摔伤可能性降到最低。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应先慢慢感觉自己哪儿疼,看是大腿、腰部还是手腕摔疼了。可以通过活动来感觉一下伤情程度,如果问题不大,自己慢慢起来活动。问题较大的,则要呼叫旁人帮助处理。

不随意背抱。如果遇到摔伤者,救人者不宜随意背抱伤者,避免对伤者造成骨折后的二次损伤。要用硬板将伤者抬到医院,或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由专业医护人员救助。

及时检查。可以先判断是皮外伤还是深部组织损伤。单纯擦伤可用碘伏消毒,有淤血则局部冷敷,用毛巾等物品隔离,每6小时一次,每次冰敷10—20分钟。深部组织损伤需寻求专业骨科医生处理。若有疼痛、活动障碍或变形,立即固定伤处,拨打120求助并尽快就医。

重视肿胀。很多人扭伤后,出现肿胀症状,拍片又显示没有骨折,便以为没事了。王芳泰提醒,其实这是错误的。扭伤后关节有肿胀,说明内部有出血,出血就代表损伤。这些损伤不一定是骨头,也可能是维持关节稳定的韧带。缺了韧带的固定,关节势必会不稳定或产生习惯性脱位。时间久了,关节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关节扭伤后,如果肿胀得特别明显,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医检查治疗。

日常防范:

出行控制平衡 排除环境隐患

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为了预防跌倒,吴昭克建议,应排除老年人群生活环境中的隐患,并在出行时做好防范。

●装备:

裤短些 鞋防滑

雨天出行,裤子最好不要太长,以免踩到裤脚发生跌倒。要挑选合适的防滑鞋子,如橡胶鞋底的鞋子耐磨性好、防滑、软度好,可以有效防滑。切勿穿高跟鞋、硬塑料底鞋等。同样材质的鞋底,纹路越粗、凹凸越大、与地面接触面积越大,摩擦系数就越大。要系紧鞋带。

●出行:

预留足够时间 不走机动车道

下雨时,最好给出行预留更多时间,步行速度不要太快,一步一个脚印,同时远离机动车道行走,防止被侧滑的车碰到。

●姿势:

双手不插兜 学学小企鹅

尽量不提重物,双手不要插兜,而是置于身体两侧保持平衡,万一滑倒时可以扶一下身旁固定物,以增加稳定性。路面很湿滑时,可以学企鹅走路:张开双臂,身体略微前倾,呈外八字,小步慢慢行走,控制身体平衡,保证自身重心在脚下。走路时双手来回摆动,更能起到平衡和防止摔倒的作用。

●多观察:

抬头慢行站稳 避开易滑路面

不要玩手机,抬头留意路面,注意选择地面平坦、障碍少、有扶手、光线好的路段行走。提重物时特别要注意上下楼梯、滚梯、台阶,要慢行、站稳。

瓷砖地面、花岗岩、大理石等地面,摩擦系数小、不防滑、易跌倒,要小心。商户雨天摆门口的防滑纸皮不科学,无论是干燥,还是湿烂,人走在上面都更容易摔倒,千万别大意。

●环境改造:

装防滑垫 少障碍物

及时清除地面积水,家中大门、浴室门、阳台门等经常可能会有水的地方,可以放上吸水防滑的地垫,确保安全。

修整不平整地板,移除通道障碍物,照明均匀,配备夜灯;使用高度适宜的柜子、床、椅子、马桶;淋浴间、卫生间、楼梯间安装扶手;避免安装门槛或在室内设置台阶。

春季养骨:

记住这个“口诀”

打造一副好身板

预防高龄人群骨折,需要进行积极的骨质疏松症防范与治疗。当下,春阳温暖、气候宜人,正是养骨的黄金期。王芳泰建议,养骨是对自己的关爱,能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记住“动一动,晒一晒,吃一吃,好习惯”这个口诀,做好执行,就能帮助打造一副好身板了。

动一动:充足的运动能储备更多骨量,减缓骨量丢失。运动如步行、跑步等能够起到提高骨强度的作用。运动还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反应性,改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的风险。

王芳泰认为,婴幼儿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与成年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人体骨骼中的矿物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高,医学上称之为峰值骨量,所以加强运动应从年轻时做起。中年人和年轻人也可以定期做一些针对性运动,如篮球、羽毛球、瑜伽,以增强骨骼的负荷能力。

老年人可以在阳光下适度户外运动,像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老年人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平衡和步态训练、灵活性训练、耐力训练,能有效降低摔倒风险。太极拳、八段锦、奥塔戈运动计划等都是有效的训练方法。

晒一晒:每天有充足的日晒时间,这是最简单实惠的补钙办法,保证平均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不用涂防晒霜,也不宜暴晒,免得晒伤。充足的光照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吃一吃:合理调整饮食,选择对骨骼有益的食物,促进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成年人每天需800毫克钙,50岁以上是1000—1200毫克。平时可食用牛奶、奶制品、虾皮、海鱼、猪牛羊骨、豆制品、绿色蔬菜等富含钙元素以及维生素D的食物。

若食物摄入不足的话就口服钙片,一般在饭后45分钟到1小时进食,此时的胃酸分泌多,吸收效果更好。肾功能不好或有肾结石的老人,不要晚上吃钙片。在补钙的同时要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长期大量喝碳酸饮料和咖啡,会增加骨骼钙的流失程度。

好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高盐饮食、过量咖啡、活动过少或过度运动,都是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要尽量在日常生活中避开这些因素。体重过重也会增加关节骨骼的压力,所以保持健康的体重也很重要。

【本期医学指导】

吴昭克 泉州市正骨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运动医学科、关节骨病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常委,擅长各种急慢性运动损伤以及膝、髋等关节疾患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关节镜手术和微创手术。

王芳泰 著名骨科专家、杨(天鹏)氏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擅长治疗骨质疏松症、颈椎病、创伤性截瘫、类风湿关节炎等骨科疑难杂症。

--> 2025-03-28 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8109.html 1 春季湿滑易摔 养骨就是延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