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民生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近期,泉州新华北路中闽百汇附近旅游客车停车乱象引发广泛关注,从最初的随意路边上下客带来安全隐患与交通拥堵,到旅游集散中心的规划、建设与启用,短短一个月内上演了一出生动的“城市治理连续剧”,展现了城市在民生问题上不断发现、改善与解决的良性循环,为城市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范例。
随着泉州旅游的日益火爆,开元寺、西街等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客车数量剧增。由于开元寺配套旅游停车场的改造,旅游客车无法进入原停车场停靠。一时间,新华北路中闽百汇门口乱象频出。旅游客车直接停在路旁上下客,这一行为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新华北路本就车流量、人流量巨大,毗邻开元寺景区且有多所学校,双向四车道的道路在旅游客车占用一个车道后,变得更加拥堵,喇叭声此起彼伏。
这种“成长中的烦恼”在许多旅游城市并不鲜。面对市民96339热线的集中反映,本报在今年2月迅速响应进行实地调查,将问题置于公共讨论的视野中。
多部门联动的快速响应机制,在民生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月20日市古城办牵头组织的现场办公会,集结了交警、园林局、中侨公司等多个责任单位,共同“把脉会诊”,明确新华北路中闽百汇门口的旅游集散中心将于两周内启用,新增了“港湾式”公交、小白、出租车、网约车上下客区,以及旅游大巴即停即走停靠区。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解决旅游客车停靠问题带来了希望,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泉州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选择在2月23日晚10时对旅游集散中心出入口的两棵绿化树进行迁移,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4时多,充分考虑到新华北路交通复杂、车多人多且周围是居民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夜间作业以减少对交通及居民的影响。这种精细化、人性化的治理思维,正是解决民生问题需要的专业态度。
从2月份问题曝光到3月24日记者走访发现,“港湾式”停靠站已正式启用,短短一个月内,一个困扰市民半年多的难题得到显著改善。大部分旅游大客车在交警的指挥下,能够有序进站停靠下客。游客从车上下来后,在导流岛上集合休整,避免了在路边聚集,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解决问题并非终点,还要关注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持续优化解决方案,实现问题的根本解决。目前,“港湾式”停靠站虽已启用,但仍存在不足。比如该停靠站出入口与中闽百汇小型汽车停车场共用,一些小车等待进入停车场停车时,影响旅游大客车进场停靠,造成路面拥堵;停靠站车位有限,大客车停靠下客需要一定时间,容易处于满位状态;大客车占用小客车通道以及小客车占用大客车通道的现象频发,等等。
问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努力付诸东流,而是提醒我们,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往往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鲤城交警大队相关工作人员说,“刚刚启用,司机对停靠站不熟悉,难免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时间磨合”,交警部门增派警力加强交通疏导,提醒车辆、行人自觉服从指挥配合疏导;市古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完善“港湾式”停靠站的设施,引导旅游大客车合理安排停靠。
“成长的烦恼”要在成长中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怕遇到问题,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怕出现反复,重要的是要保持持续改进的韧性和智慧。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改善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中,城市治理才能走向成熟,民生福祉才能持续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