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3月28日

打赏非小事,冲动有代价

□温文清

近日,一名女大学生因打赏200万元给主播,事后后悔,要求退款遭拒,引发了网友关注。据悉,2024年5月至12月,23岁的学生“小盼”多次给某女团直播间打赏,共花费近200万元,而其家人完全不知情。事后“小盼”表示后悔,尝试索回打赏费用,却遭到了拒绝。在直播打赏日益常态化的当下,当事人冲动之下做出超经济能力的行为,有没有退款的余地?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直播打赏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在海内外的各大直播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直播。比如,有的直播间里,主播只是在随意扔乒乓球,看乒乓球能不能弹着跳入保温瓶里,虽然相当无聊,但同时在线观看的人数也能超过5000人。据了解,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主播的粉丝量达到一定的数量,比如10万+,平台就会为主播开通打赏或虚拟礼物渠道。各行各业的网络主播,就是这样通过平台的链接,每天从粉丝手中获取不菲的打赏收入。在一些发达国家,打赏经济已是一种常态,早在多年前,美国每年直播打赏的人均金额就高达56美元‌,而全球范围内直播打赏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30美元‌。若说现在是个直播打赏的时代,一点也不为过。

正因为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播打赏更像一种消费行为。平台提供直播场所和后台服务,主播及其背后的运营团队付出策划与直播劳动,为粉丝带来文化、娱乐、电竞、消遣等情绪价值。排除主播的欺诈、诱导、过度渲染等行为,粉丝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给予主播一定打赏,能得到一种情绪价值的自我满足,即是一种情绪消费。此外,从法律角度来看,直播打赏更像是合同邀约与民间赠予,只要双方意思表达准确,且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这种打赏行为就应该受到法律和市场规则的保护。

问题来了,虽然直播打赏是正当生意,但如果是一时冲动而打赏,那么,这笔打赏的钱可以退回吗?事实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冲动消费本来就无在不在。比如,在国家提倡“提振消费”下,虽然本来你不想换汽车,但可能心动于2万元的国家补贴而冲动换车;又如,在每年的“双十一”,广大的“剁手党”又有哪一次消费不是冲动消费?现代行为经济学也认为,人类本来就是非理性的经济人,无法做到绝对精算。因此,个体或群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因情感、心理倾向、社会规范或认知局限等因素,而偏离传统经济学假设的“完全理性”状态。可见,若所有人在冲动消费之后,都以“冲动”为由要求退款,那么,现有的商业秩序恐怕不复存在,所谓提振消费,可能也无从谈起。

尽管如此,放到个例而言,政策以及平台仍然需要维护一定的底线。今年2月,中央网信办就发布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其中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就包括打击利用高额返现吸引打赏、情感伪装诱导打赏、低俗内容刺激打赏、未成年人打赏等突出问题,加强直播打赏的管理。作为平台,也要做到精细化管理,比如对打赏者的金额和频次,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必须充分尽到提醒的义务。

对于打赏消费,我们一定要量力而行。要考虑自身的经济能力,避免因冲动消费,而导致财务压力。对于频繁请求打赏、设置高额任务(如冲榜)、过度互动(频繁抽奖)等行为,要提高警惕。重要的是,要防范情感操控,避免落入主播制造的情感共鸣或暗示性语境而盲目打赏。一旦发生打赏行为,也要保留好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互动记录等,以方便后续可能的维权。

--> 2025-03-28 □温文清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8124.html 1 打赏非小事,冲动有代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