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残阳,穿过枝叶,散落在屋里的旧木桌上,让桌面都有了丝丝温热。滴答滴答,那块铜壳怀表静静躺在丝绒布上,表盖上彩绘牡丹的漆色已有些脱落。我轻轻打开表盖,在微弱的阳光映衬下,表盘瞬间变得耀眼起来。
这块怀表,是爷爷当年结婚时送给奶奶的礼物,表链上还刻着“永结同心”四个篆体小字。在我的印象中,奶奶一直很爱惜这块表,每次洗菜前,她都会小心翼翼地取下来,洗完菜又马上将它戴上。小时候的我总是趁奶奶洗菜的间隙,将表拿来,随后趴在爷爷的腿上,听表发出的清脆声响。爷爷经常一边抚摸我的头,一边给我讲他年轻时的故事。一个停电的春夜,爷爷点起蜡烛,从奶奶那里拿来怀表,教我认表针:“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它们永远在‘赛跑’。”烛光里,表盖上的牡丹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随时会在表盘上绽放。
后来奶奶不在了,爷爷把这块怀表交给我保管。此后,它也默默陪伴我度过许多重要的日子:中考前夜,我复习时,它帮着计时,秒针发出的滴答声与我的心跳渐渐同步;高中毕业典礼上,它被我放在上衣口袋里,就像奶奶爷爷陪在我身边;爷爷离开那天,我攥着这块怀表在天台坐到天明,静静聆听表芯机械齿轮发出的轻响,泪流不止。直到智能手表普及,怀表才被我收进抽屉的深处。
去年整理老物件,我又把装着怀表的丝绒袋翻出来。拿着怀表端详时,我才发现表盖内侧刻着一行小字:“致爱妻,1956.3.16。”想来应该是爷爷亲手刻下的。我尝试给怀表“上弦”,齿轮再次发出轻响,秒针也缓缓转动起来,在积灰的表盘上划出淡淡的痕迹。之后我把怀表挂在书房的墙上,有时午后走进屋,还会看到阳光洒在表盖上,把上面的牡丹衬托得熠熠生辉。
这只怀表,经历岁月变迁,见证了生活的起起落落。它记录过爷爷奶奶相濡以沫的岁月,也见证了我深夜苦读的日子。当城市的霓虹取代了煤油灯,电子钟的数字替代了机械齿轮,这只老怀表依然在讲述着一个关于时间、传承与爱的故事,它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时光纽带,不是物件本身,而是藏在物件里的那些温暖又珍贵的回忆。
(作者系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商学院2024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