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秋风扫落叶”,但在泉州,秋天的落叶是极少见到的。得等到万物生发的春天,新芽把老叶顶掉,落叶才栽下跟头,窸窸窣窣地铺满马路的两边。“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前后的泉南多雨,伴随雨滴的“滴答”节奏,落叶打着旋儿、孤零零地往下飘——在春天里,落叶更显落寞了。
但阿太不这么说。她说,这叫做落叶归根。
是啊,在老家,人人都讲求“归根”的说法。不论往外走多远,在人生的最后都得回到养育成长的“树根”,匍匐于此沉睡,这是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归宿。所以在春天的尾声,有了清明扫墓、踏青的习俗,用这种方式来铭记“根”之所在、回忆“根”之所念。
年幼时,一到山上扫墓,我便跑到队伍的最前端,跑着、跳着不知疲倦。可毕竟是春天,草丰叶茂,去扫墓的沿途都是些新生的草尖儿、叶尖儿,扎得人脚跟子疼,有些锋利的尖儿还会划破几道小口子。而阿太总是颤巍巍地拄着一根拐杖,把我拉回来,走在我的前边,用拐杖扫开一条窄窄的、只能一个人通行的小道。阿太变成整个扫墓队伍走在最前端的人,领着我们一大家子,慢慢向前走,慢慢向上爬,足迹密密麻麻的,却只占满一条窄窄的道。
等爬到了山腰,入目都是壮实的大树,随意点缀着山坡。这里的草尖儿少了,绿意也少了,树枝光秃秃的,只有一些小小的叶片在枝条顶端。阿太不需要再用拐杖扫路,春天的落叶给大地铺上了厚实的地毯。阿太说,今年的落叶比往年多呀,今年的新叶会更密、花会更红!她欣慰地笑笑,用老树皮一样的手抚摸着树梢,像是可以感受到树木如何长高、叶子又如何发新芽。
阿太在我幼时就告诉我了,若是“取之有道”,草木来年依旧会生机盎然,用看似柔弱软嫩的芽尖儿,庇护我们的“根”。用四季的花朵、果实、落叶,滋养我们的“根”——这是阿太教会我的生命哲学。
等到后来,阿太也变成一片落叶,飘飘然地坠下“归根”,我才真正懂得“落叶归根”的另一层内涵。
原来,落叶归根后,还有一说,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往后夏天、秋天,甚至是冬天的花儿才因而开得更美、更艳、更明亮。清明的落叶,包含着泥土的肥沃与芬芳,包含着绵长的牵挂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