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近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管理办法》,明确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是全国统一的校外培训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一网(官方网站)三端(家长端APP、机构端APP和管理端APP)为校外培训提供全流程监管和免费服务,切实保障各方切身利益。(3月27日《北京青年报》)
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服务有了全国统一平台,这一创新之举不仅为家长、学生、培训机构和主管部门搭建起了一座透明、高效的互动桥梁,更在保障教育权益、规范市场秩序、提升监管效能等方面展现出了诸多显著优势,堪称我国校外培训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长期以来,校外培训市场的预付式消费模式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资金安全、退费纠纷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家长。而全国平台的推出,通过“合同在线签订+资金三方监管+先学后付模式”的全方位措施,构建起了一套全链条的风险防控体系。“先学后付”功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预付模式,从源头上根除机构卷款跑路的风险。平台与资金监管机构紧密合作,对预收费进行穿透式监管,确保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可追溯、可监控。这种制度设计既充分保障消费者的选择自主权,又通过技术手段将“按约退费”的承诺转化为可操作的现实,让教育消费真正做到了“明白花钱、放心消费”。
同时,平台还通过“信息公示+信用惩戒”的机制,重新塑造了校外培训市场的竞争规则。机构端APP要求所有合规机构必须公开课程、师资、收费等核心信息,形成了“阳光下作业”的透明生态环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平台与公安部门的数据对接机制,将入职查询和从业禁止制度落到了实处,从源头上过滤掉了那些“害群之马”。这种穿透式监管迫使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2万余家合规机构纳入了平台管理,正在共同营造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生态环境。
此外,全国平台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正在推动校外培训监管从“人防”向“技防”全面转型。主管部门依托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实时掌握机构的运营动态,精准识别潜在的风险隐患。预收费监管系统的智能预警功能能够提前发现异常的资金流动;课程备案系统的合规审查机制可以自动拦截违规内容;投诉举报通道的在线化处理则大幅提升了行政效能。这种“用数据说话、用算法监管”的治理模式,既有效减轻了基层监管的负担,又增强了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和效率。
教育关乎国计民生,校外培训治理永远在路上。期待这一平台在持续优化中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效能,真正成为保障群众利益的“守护神”、规范市场秩序的“定盘星”、推动教育公平的“助推器”,为我国教育生态的持续优化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