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3月31日

织密“过滤网” 让青少年远离电子烟

□吴志明

近日,央视新闻一则调查引发热议:多地中学生只需脱下校服,便能轻易绕过监管,在街边小店轻松购得明令禁止的果味电子烟。本该在市场上 “绝迹”的果味电子烟,却在一些地方的校园周边公然售卖,甚至成为部分中学生的“新宠”,实在令人痛心。这不仅暴露出电子烟市场的监管漏洞,更凸显了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紧迫性。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好奇心旺盛,喜欢追求个性与时尚。电子烟商家就投其所好:用“蜜桃乌龙”充满青春气息的口味命名,将吸食电子烟的行为包装成时尚社交符号,用科技感外形设计模糊烟草制品属性,更通过线上线下隐蔽销售构建起一套“去监管化”的流通网络。但事实上电子烟绝非商家口中的“健康无害”,它对青少年的危害不容小觑,电子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对青少年正处于发育关键期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其终身健康。心理层面,青少年过早接触电子烟易形成不良嗜好,甚至可能成为走向烟草依赖的第一步,同时还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再者,电子烟的流行在校园内易引发跟风、攀比等不良风气,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正因如此,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加强对电子烟的监管。2018年、2019年先后出台《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的通告》和《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而《未成年人保护法》《电子烟管理办法》也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包含电子烟在内的烟草制品。2022年更加细化的《电子烟管理办法》和《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规定,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产品。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多重禁令之下,“三无”电子烟仍野蛮生长。监管的利剑为何斩不断乱象?从表面看,是利益的驱使让不法商家罔顾法律与社会责任,铤而走险。但深层次,则是多方监管责任的缺失。

为了守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监管部门必须扛起责任,上好监管“过滤嘴”,为青少年筑牢远离电子烟的防线。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电子烟的生产、销售、广告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标准和责任主体,细化执行细则,为打击违规销售果味电子烟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撑。同时,对于线上电商及社交平台,要通过法律规范明确其责任,促使其履行审核义务,加强商家资质审核与关键词过滤,对违规商家立即封禁。对于线下商户,要利用人脸识别、身份验证等技术手段,防止未成年人购买电子烟,推广透明式销售监控,强制商家安装监控设备,并实时上传销售记录至监管部门平台。另外利用大数据模型检测交易暗语,打击不良厂商和黑色流通链条。推动电子烟溯源技术落地,让每支烟弹的流通路径可追踪、可问责。家庭与学校应及时加强教育,破除青少年对于“无害雾化器”的认知误区。激活社会共治网络,建立“吹哨人”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家长举报违规销售点。同时还要正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当电子烟成为部分学生缓解焦虑、寻求认同的工具时,家庭和学校能否提供更健康的情感支撑?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他们免受电子烟的侵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织密监管的“过滤网”,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才能有效遏制电子烟在青少年中的蔓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 2025-03-31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8487.html 1 织密“过滤网” 让青少年远离电子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