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既能感受春日的生机,又能寄托对逝者的思念,使这一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清明时节,民间自古有扫墓、踏青、放风筝等传统活动。专家提醒,在出行踏青过程中,大家应增强健康防护意识,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防蛇 镇定应对 科学处置
随着天气转暖,每年清明前后都是蛇类出没、伤人的高发时段。
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医师林连辉介绍,泉州处于亚热带,常见的毒蛇有眼镜蛇、竹叶青、银环蛇、烙铁头等。蛇可分为无毒蛇和有毒蛇两类,无毒蛇咬伤通常只在局部皮肤留下两排对称锯齿细小齿痕,轻度刺痛,一般不危及生命;而毒蛇咬伤后则可能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被蛇咬伤时,不要惊慌失措,避免奔跑、不乱动肢体,以免加快血液循环,增加毒素的吸收。可以先进行简易处理,例如用肥皂水冲洗伤口,有条件的可用高锰酸钾涂抹;如果身边有火柴,也可以用火柴爆烧伤口;如果身上有佩戴戒指、项链要及时取下,以防加重伤肢肿胀。
初步处理后,应尽快前往最近的医院进一步治疗。由于被蛇咬伤后病情变化迅速,如果伤情严重,需转到专科医院救治。
此外,若将毒蛇打死或者捕获,可将全蛇拍照或者带至医院,或者向医生提供准确的蛇体形态、颜色,以便医生判断毒蛇种类,从而采取针对性治疗。
防虫 长袖衣裤 远离叮咬
春暖花开,适逢清明小长假,不论是扫墓还是踏青,不少人都有携家人郊游的计划,但目前也是各种昆虫活动频繁的季节,需要大家提高警惕。
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穿长袖上衣和长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同时,避免直接坐卧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必要时可适当使用风油精、清凉油等驱虫。
昆虫叮咬后可能会导致皮肤瘙痒,不要过度抓挠,以免出现皮损而引发感染;若皮损长期不愈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如果被蜱虫叮咬,切不可强行拔除,可使用酒精反复喷杀,等虫体松动后再稍用力将其拔出。
防毒 蘑菇野菜 切勿采食
近期,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野生蘑菇生长的好时机。泉州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应预防蘑菇中毒。
由于野生蘑菇的种类繁多,目前主要通过菌类专家根据毒蘑菇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鉴定。但部分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极为相似,仅凭肉眼难以区分,需要科学实验进行判定,而不能仅凭经验或传统的错误方法去辨别蘑菇的毒性。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免发生意外。
与此同时,春季野菜生长旺盛,因误采误食野菜、野果引起中毒的事件也日渐增多。中毒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部分有毒植物与野菜、野果外观相似(如:毒芹与水芹、化儿草与血皮菜,马桑果和桑葚等),误采误食后引起中毒;二是有些野菜、野果含有微量天然毒素(如:蕨菜、桐油果),如果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会引起中毒。
因此,大家切勿随意在野外采摘和食用不熟悉、不认识的野菜、野果。
防病 心脑肺肤 多重关爱
清明时节,不论是郊游踏青还是登山扫墓,都要注意防范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春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尤其在扫墓时,一些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可能会因为情绪波动或路途颠簸而加重病情。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病患者在出行时,应随身携带药品,稍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家人并多加休息。同时,要注意合理规划出行时间和行程,不宜过度劳累,去登高山或走远路。
皮肤病。春天草木吐绿、百花竞放,空气中飘散的各种致敏花粉增多,加之风沙、扬尘较多,极易诱发各种过敏反应,是花粉症、丘疹样荨麻疹、颜面部复发性皮炎等皮肤病的高发期。有过敏史的人应随身携带口罩,尽量穿着长袖衣物,避免直接与过敏原接触,以减少花粉和沙尘侵入。
呼吸道传染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是最容易受外来有害物质侵害的脏器,而春季冷暖空气交替,天气多变,易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使全身的抗病能力随之下降,从而增加流感、腮腺炎、猩红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易感人群应做好防护,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