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4月01日

清明溯源

□甘武进

《清明》 张勃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有这样一个节日,生者能够来到死者面前,尽情诉说,哭泣,送鲜花……以寄托绵绵无尽的哀思。”《清明》这本书的作者说,那经坟前泪水洗刷的心灵,仿佛总能在悼念中参透生的玄机,并因此焕发出春草一样的勃勃生气——这就是清明,一个死与生交织的节日,一个欢乐与伤情共存的节日。

张勃,著名民俗学家。她追溯清明的历史源头,讲述其作为节日和节气的起源,探究近三千年的流变;详细介绍祭祖、踏青、秋千等10种清明节俗的相关传说、具体玩法、古今现状;以学者的专业素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探讨国人蕴藏在清明节俗中的冬与春、死与生、过去与未来的辩证思维。全书精选近60幅高清古画,全彩再现悠远而明媚的清明,勘破记忆与现实的界限,体悟中国人生生之韵的传统时间美学。

清明最初并非一个节日,而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清明是如何从节气演变为内涵丰富的节日的呢?追溯历史,寒食节与清明节在时间上相近,寒食节的习俗与清明的自然节气特点相结合,为清明注入了人文色彩。上巳节的踏青、祓禊等习俗,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融入清明,使得清明成为一个融合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节日。清明节生成的朝代在大唐。诗人杜甫《清明》诗:“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书中对清明习俗的阐述,精彩纷呈,让读者置身于一幅生动的清明风俗画卷之中。祭祖时通常要有酒醴、香楮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节令物品。在山西万泉,祭墓时要有一种叫“子推”的物品,用面蒸成;在浙江于潜,人们用角黍(粽子)祭祖;在广东番禺,人们“拜山”时,要用煎堆、松糕、青蔗、烧肉、熟鸡等作祭品。

祭祀习俗多样性的呈现,展现了清明祭祀文化的丰富性,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书中提到清明的娱乐习俗,如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日暖阳,人们漫步于田野,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体现了古人亲近自然、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放风筝时,大家将自己的烦恼与忧愁写在风筝上,剪断风筝线,让其随风而去,寓意消灾祈福。

“热爱生命,是清明节给人的启示,它以其精妙的安排令人能较为坦然地面对死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清明节将死生并置,展示的将不再是“向死而生”的矛盾,而是死亡中的生生不息。清明节以其特定的节俗活动,向人们诉说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祖先是我们的来源,祖先的功业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正是在不断死亡与新生中,历史得以延伸,国家与民族得以存续。

在浩瀚的民俗文化研究领域中,此书以其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论证,揭开了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大家对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

读完此书,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更能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025-04-01 □甘武进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8636.html 1 清明溯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