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大忙正当时。当前,南安正以“政策+科技”为驱动力,在耕地保护、种业振兴、产业融合等方面探索粮食生产可复制的“南安经验”。
□融媒体记者 王宇静 通讯员 林金典 黄钊伟 文/图
政策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昨日,在水头镇大盈溪流域,种粮大户老吕正操作智能插秧机进行作业。“今年双季稻种植规模扩大到200亩,政策补贴加上兜底收购,每亩多赚600元没问题。”老吕说。
农户们的信心源于南安首创的粮食生产全链条补助政策。去年以来,南安连续出台《扶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大水稻生产补助若干措施》,实现从种子到烘干的12个环节全覆盖。“去年我们首次对农户购买水稻优良种子给予20%的资金补助,还购买了230万元的种子发放给种植户。”南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政策推动下,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跃升至98.8%,“东联5号”等4个本土品种推广面积突破200万亩。南安通过首创“阶梯式奖补”破解规模经营难题,实施“叠加保险”化解市场风险,创新“五到田”(政策到田、农技到田、农资到田、资金到田、项目到田)服务机制。在多方政策的引导支持下,2024年南安市耕种面积达38.8万亩、产量达15.4万吨,总产量与增量双项领跑泉州市。
科技赋能助力春耕提速
人勤春来早,南安万亩良田中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希望的背后不仅有着早一步的用心部署,更有着现代化智慧农业的实力推动。在水头镇智慧育秧中心,返乡青年小吴通过手机APP调控温湿度。“以前育秧要35天,现在20天就能插秧,成本降了三成。”小吴说。这个中心每年可服务种植面积超1万亩,搭载全省首条循环运动式秧苗设备,实现育秧全程机械化。
南安还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将34.21万亩耕地划分为96.3万个网格,实现种植情况可监控。在官桥镇,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让农机作业误差进一步减少,共有1.2万台农机具投入春耕,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5.54%。
“我们已建成泉州市首个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为万亩良田提供‘全托管'服务。”南安市农业工作人员林先生介绍,通过无人机巡田、智能灌溉等技术,亩均成本下降15%。当前南安市已完成溶田15.8万亩,插秧3.5万亩,蔬菜种植3.02万亩。
产业融合培育粮仓动能
如今,南安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已摸索出自己的创新推进方案,特别是在产业融合方面更是做出了有益尝试。
紧把农业第一大关,为让小田变大田,南安在全省率先实施良田“开岸行动”,首创“市属国企+种粮大户”模式,通过农田连片宜机化整治、林耕置换等措施,整合流转零散“巴掌田”“边角料”土地,建设8个“连片整治·千亩良田”。南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3.2万亩,累计建成19.8万亩、居泉州首位。
“粮仓”是粮食安全的守护神,南安先后投入4000万元建设南安市粮库扩建及配套设施项目,总仓容提升至13.12万吨。实现库点远程可视化管理、粮情动态在线监测、安全管理智能预警等信息化管理。南安的实践表明,粮食安全既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更需藏粮于策。
4月1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泉州南安召开。聚力推进“稳面积、提单产、优结构”,站在新起点,南安将以此次现场会为契机,持续推进3.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更多粮食生产主体,确保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58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