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试卷题型主要考查主干知识,通过构建真实情境,强化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综合考查。如何在高考地理学科考试中争取高分?本报邀请泉州市培元中学地理教研组组长王文博、泉州实验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组长欧阳凉凉为同学们做备考解析。
梳理知识体系
注重概念解读
王文博老师建议,同学们要梳理知识体系,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主干知识进行整合,构建大单元知识体系。以水单元为例,应掌握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水循环、水平衡、海水性质、海水运动、海—气相互作用、洪涝灾害、河流水文水系、水利工程、水资源问题、海绵城市等内容。
注重概念解读,实现从“知道”到“理解”,再到“应用”的认知跃迁。例如,了解风化与侵蚀作用概念后,还要知晓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中。
重视解题思路,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方法,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综合思维,分析解决问题。例如,风的尺度,可依据垂直空间范围,划分为近地面风和高空风两类;依据水平空间范围,将风划分为大尺度的全球风带、中尺度季风与小尺度的局地风。
重视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厘清地理事物演变的过程性和阶段性认知。尤其要重视地质过程类问题,可以梳理近年地质地貌演化高考真题,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回归课本,通过“大概念串联法”整合知识点。例如,教材中关于地方性分异规律部分,可将相关知识串联,在温带湿润区高而陡的山坡,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供植被生长的水分较少,山坡上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而在低洼的河谷,周边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只有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才能生长落叶阔叶林,形成地方性分异规律。
关注高频考点
拓宽解题思路
欧阳凉凉老师分析道,福建卷2021年至2024年的地理高考高频考点有地球运动,主要考查太阳视运动;地质地貌,主要考查地球演化历史和地貌演变过程;土壤,主要考查土壤性质、土壤问题(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壤养护等。自然地理部分考查比重会稍高,更注重考查学科思维和地理实践力,考查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质地貌问题近四年都出现在综合题部分,是最为稳定的考点。对于这类题型,同学们要掌握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层化石与地质年代、地球演化历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沉积地貌和侵蚀地貌形成条件等必备知识,运用综合思维、比较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作答。
随着考试愈加开放、综合、灵活、多样,同学们在平时做题和听课时要深入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有效构建正确的知识框架,才能拓展思维空间。
对地理事物差异的比较分析能力也是考查重点之一。选择题多可通过直接比较得出结论;部分非选择题属于间接比较。课程标准中就包含多种比较思维元素和学习要求,比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就包含比较分析大气不同组成成分的各自特点,大气垂直方向上不同分层的特点、差异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要求。同学们要认真梳理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巩固必备知识,进行地理要素特点比较化与结构化建构,能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坚持进行限时训练
养成良好答题习惯
王文博老师建议,同学们要坚持进行限时训练。依托历年真题限时训练,扫盲补缺,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关注社会热点,如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等。树立良好心态。最后冲刺阶段,既是知识的比拼,也是心态的博弈,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利于提振信心。
欧阳凉凉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掌握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精准突破薄弱模块。定期整理错题,归纳分类,深度研习高考真题,全国卷、福建卷、广东卷、山东卷等。考前两周,每日用一套试卷进行限时训练,保持答题感。考试时,同学们拿到试卷后应快速浏览整卷,并从有把握的题目开始做,不要追求按顺序答题;审题时,不仅要审“设问”和“图文材料”,而且要细审“图例”和“设问中的关键词、限定词”,才能不遗漏重要信息,保证信息获取的完整性。福建卷图文字量大,同学们可用打钩等符号做标注,以免信息遗漏。正确审题才能正确答题。□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