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处,古街焕新颜。行走在永春县五里古街的青石板路上,闽南骑楼的雕花窗棂间流淌着时光的韵律,海丝侨乡的烟火气与现代潮玩的活力在此交融。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历史街区,正以“三区合一”(商业休闲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标杆的蝶变之姿,成为永春县推进特色街区建设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永春县以五里古街为示范标杆,将街区建设作为激活城乡发展动能、塑造文化标识的重要抓手,在全县铺展出一幅“一街一品、全域共美”的锦绣画卷。□融媒体记者 王宇静 通讯员 叶冠庆 吴珊册 杨华 文/图
古街复兴
百年文脉里的创新表达
五里古街的涅槃重生,始于对历史肌理的敬畏与传承。
跟随永春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局长赵金豹的脚步,沿着590米的骑楼长廊漫步,可见186间修复如旧的商铺门楣上,工匠用传统“工料法”还原的燕尾脊与红砖墙,让时光仿佛倒流至百年前的商埠盛景。这里不仅是建筑博物馆,更成为文化基因的活化载体:海丝侨乡名人文化馆里泛黄的家书诉说着下南洋的乡愁,海峡书院中飘散的墨香浸润着文脉传承,翁公祠武术馆内白鹤拳的飒飒风声激荡着尚武精神。
当非遗传承人在“醋老弥香”景观公园展示永春老醋酿造技艺时,游客们发现,历史不再是尘封的展品,而是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创新基因的注入让古老街区焕发新生机。永春引入央企华侨城作为街区运营方,截至目前古街共入驻商户131家,吸引80余家非遗精品业态、美食餐饮企业落地经营,临街单位90%以上对外开放。古街在保留顺德堂、蒲庆兰等老字号的同时,瑞幸咖啡的现代招牌与南洋风情的大马百货相映成趣,半醒小酒馆的霓虹灯影里流动着年轻群体的欢声笑语。
2025年春节期间的“灵蛇迎春嘉年华”,更以状元巡街、娘惹时装秀、非遗研学等数十场活动织就文旅融合的盛景,假期累计客流突破50万人次。这种“传统打底、时尚点睛”的改造思路,使五里古街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培育出消费新场景,成为同时摘得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休闲街区、特色步行街等三个省级荣誉的示范项目。
全域蝶变 特色街区发展的永春实践
五里古街的成功,是永春县全域推进特色街区建设的序章。
在“一核引领、多点开花”的布局下,永春正加快推动魁星民俗文化馆、水轮机厂影视拍摄基地、许港码头微度假营地片区改造,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厂区建筑和架构,复原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永春风貌,打造街区特色打卡点;以永春魁星文化IP为引流点,常态化开展状元巡街、盛世鼓舞、街头木偶戏演出、娘惹服装秀展演、一县一桌菜——永春魁星宴推广、“古街大课堂”研学等地方特色活动,助力打造古街特色文化IP。错位发展的特色街区,如同珍珠般串联起城乡发展轴线,形成“历史与现代对话、文化与商业共舞”的全域旅游格局。在建设实践中,永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三化路径”:通过“场景主题化”塑造文化IP,魁星宴推广、香道雅集等特色活动让在地文化可观可感;通过“运营专业化”激活市场动能,建立商户成长孵化机制,培育出万春寨等本土品牌与80余家非遗商户共生共荣;通过“服务智慧化”提升消费体验,智慧停车场、文旅公交专线等配套设施构建15分钟便捷生活圈。这种系统化推进模式,助力当地带动全县文旅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永春正以更大格局谋划特色街区2.0版本。随着“街巷经济”向“片区经济”升级,永春的街区建设不仅成为城乡品质提升的加速器,更化作文化自信自强的鲜活载体,续写“无永不开市”的新传奇,让千年桃源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