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4月02日

双轮车

□邱建岩

小时候在家,我经常要帮大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扫地烧饭、提水浇菜、拔草放养、喂食鸡鸭。这些事在年少的我眼中,算不上苦活,反而感觉是成长中的独特体验。

过去农闲时,我常跟父亲一起去建筑工地,给他打下手。做的是捡碎石塞石缝、持剁斧敲石板、递砖块、提砂浆等杂活。当时没有运石料的工具,就算是砌厝的花岗岩石,经由船只运到码头,仍得靠父亲和工友们一同将它们肩扛到工地。每次看大人们扛着硕大的石料,弯着腰慢慢往前走,我就觉得它们如同重重的枷锁,压得人喘不过气。

不去工地的日子,我就随父母去海边“放紫菜”。每次都要先扛一些长竹竿到海区,用它们搭建“紫菜架”。父母力气大,一个人就能扛起四根竹竿,我年纪小,只能肩扛一根,还得走走歇歇,才能将它送到目的地。有时扛不动了,我只好手抱着竹竿往前走。这样要来回多趟,把竹竿、尼龙绳、铁架等工具都搬到海里,还要赶在涨潮前把一个个“紫菜架”搭建起来。整个过程都没办法偷懒,必须咬牙硬撑。这样的体力活,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都是靠人力完成。毕竟那时多数人家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更别提运材料的交通工具。

直到我上中学时,父母干活才开始使用一种新的搬运工具,也就是双轮车。这种车的样式类似古代运输工具——“木牛流马”。它是钢架镂空结构,车厢分为三面,宽度均为八十厘米左右,长近一百三十厘米,立起来高度近六十厘米,上面还挂着一张尼龙网。车身两边套着车轮,车前则焊上两根相连的长钢管,形如车辕,可供人牵引。

有了双轮车,不仅运输效率大大提升,干起活来也轻松许多。不过我老家陡坡多,路面大多不平,去赶海时还得经过一些海堤,拉着双轮车经过这些地方,总是举步维艰。那时拉着承载重物的双轮车上坡,需要一人在前面使劲拉两根长钢管,一人在车后用力推,一寸一寸地朝前挪动。有时只是爬上十多米的海堤,就感觉体力所剩无几。不过乡亲们总会互帮互助,路上碰到有人拉不动双轮车,一定赶紧跑过去帮一把。

那时无论是平时到地里采收地瓜、花生,或是去码头载货物、迁居时运送大物件,双轮车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直到后来生活条件逐渐变好,重型的拖拉机、“四不像车”等新式运输车开始出现,乡亲们才慢慢舍弃双轮车。不过直到现在,老家人盖新厝时搬运石料,仍会使用双轮车,用父亲的话来说就是用着更趁手。

如今,双轮车虽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承载的难忘回忆从未褪色。它见证了生活的变迁,让我一直记着过去的苦与甜,也提醒着我,不管何时都别忘了努力生活。

--> 2025-04-02 □邱建岩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8901.html 1 双轮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