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船“黑舶五青案”》《郑和宝船》《郑成功战船》……走进泉港区峰尾镇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振煌的福船船模制作坊,一艘艘制作精美的船模令人应接不暇。
早在宋元时期的泉州,无数远洋木帆船——“福船”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劈波斩浪,穿梭于被誉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泉港黄氏福船制造技艺世泽绵长,遍布闽泉。1976年,黄振煌出生于造船世家,初中毕业后师承其父黄宗福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宗财学习福船制造和船模制作技艺。近年来,他制作了一批优秀福船船模亮相各级专业展赛,深受好评,带动了古船模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2017年12月,黄振煌制作的《黄氏郑和宝船》入选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19年4月,他的《黄氏福船“黑舶五青案”》在第三届泉州市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天工奖”荣获三等奖;2021年2月,黄振煌被认定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融媒体记者陈智勇 文/图
11代接力传承福船制造技艺
“船上各个重要部位都有‘十二生肖’暗号标记,这是黄氏造船人独具匠心的设计,也只有峰尾船民才知晓其中奥妙。”黄振煌说,“黑舶五青案”是自己最擅长和喜爱的船模,亦称“黑舶五枪堰”,采用传统的分格式水密舱结构,是福船高超制作技艺的集中体现。他还在船上不同位置设计独特的“十二生肖”暗号标记,分别代表12个不同部位。古时航海,每个重要部位都有专人管理,让福船的驾驭更加安全、井然有序。黄氏造船人匠心独运的这种设计,使得福船的运作机制更加顺畅、便利。
2006年,黄振煌在泉州圭峰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和研发中心工作;2014年,创办黄振煌福船船模制作坊,长期传承发展造船技艺,严格按黄氏造船传统工艺、工序建造福船,成为曾经“载誉班门,驰名内外”的黄氏造船世家的中坚力量。作为黄氏造船世家第11代传人,黄振煌不仅擅长制作《福船“黑舶五青案”》《郑和宝船》《郑成功战船》,还能参加任何船模自行设计图纸并完整按照实际船型比例制作船模,《白底细网渔船》《垂钓渔船》《姑阿母船》,以及现代《拖网船》和《灯光捕捞船》等均能很好地完成设计和制作,令人惊艳。
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在历史上享有“峰尾小上海”之盛誉。明洪武年间,福船建造技艺随黄氏的迁徙传入圭峰(今泉港区峰尾镇一带),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峰尾福船也声名鹊起。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圭峰黄氏造船世家凭借精湛的造船技艺,参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更让峰尾福船蜚声海内外。
2017年12月,黄振煌制作的《黄氏郑和宝船》入选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这件作品纯手工制作,船身气势如虹,再现曾经辉煌的历史。
弘扬福船文化再现古港辉煌
在斧、凿、刀、锤的流转之间,作为坚守传统技艺的造船人,在岁月的变迁里,黄振煌一直再续那一道抹不去的家族记忆。“以前泉州造船业兴旺,许多人都想学,我从小随父辈四处造船,这项技艺早早地占据了自己的生命。”黄振煌说。
“流传了几百年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老一辈传承非常严苛,只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黄振煌说,小时候自己常随父辈到闽南一带造船,新世纪以来木帆船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这项制作技艺不能丢,于是他将传承数百年的技艺运用到古船模制作中,并尽力传承这项濒危技艺,弘扬福船文化,保住黄氏一脉造船业传统工艺,先后带出了黄小强、黄小波、刘荣雄、黄开龙、黄同辉等徒弟,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
2010年,“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备受瞩目。“泉港区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福船制造技艺历史久远,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及造船人的民族情感,见证着灿烂的海洋贸易史,体现了造船人的智慧。”黄振煌说。
“传承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要有爱好,也要有悟性,我们六个兄弟此前都投身造船业,但能全面掌握好这项技术的并不多,现在只有自己及二哥坚守这项技艺。”黄振煌说,现在泉州文旅火爆出圈,今后将探索通过建设造船场景、开发伴手礼和研学等形式,进一步弘扬福船文化,再现刺桐古港的辉煌。
人物名片
黄振煌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泉州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