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上,一口沸腾的卤菜锅前挤满抢购的人群,直播镜头里日进斗金的“摊主”,一边收钱一边吆喝“收徒教学”——这样的场景编织出诱人的草根创富神话。然而,记者调查揭露这是一场摆摊经济异化下的流量骗局。当“月入十万”的泡沫被戳破,暴露的不仅是网络时代的商业欺诈新形态,更是社会转型期民众创业焦虑被恶意利用的残酷现实。(4月5日 法治日报)
从媒体报道来看,这场精心设计的流量骗局有着高度程序化的剧本:清一色的排队长龙、限购营销的话术体系、批量复制的收徒账号,甚至出现“半小时重复排队”的群演穿帮镜头。从2980元的大锅卤菜配方,到5000元的牛杂煲教学,“摆摊秘籍”兜售者深谙流量时代的传播法则——用视觉冲击制造财富幻觉,用饥饿营销刺激冲动付费。而当学员真正踏入市场时,才发现所谓的“秘方”不过是网络公开配方,“排队盛况”只是精心编排的流量短剧。
摆摊经济“收徒教学”骗局的持续发酵,折射出多重社会症结。在经济增速换挡期,传统就业渠道收窄与新兴业态不确定性叠加,催生出强烈的草根创业冲动。骗子们精准捕捉到这种群体性焦虑,将“轻资产、快回报”的摆摊经济异化为收割工具。而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机制与流量分成模式,无形中成为骗术的放大器——越是戏剧化的摆摊神话,越能获得算法青睐形成传播裂变。当创富故事异化为流量生意,平台监管的缺位便成为骗局滋生的温床。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骗术已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从配方贩售、摆摊道具供应到短视频代运营,每个环节都暗藏收割陷阱。有学员在亏损后迅速转型成为“讲师”,将骗术包装成“流量变现课”二次兜售,形成传销式的骗局嵌套。这种畸形的“知识付费”生态,不仅消耗着社会诚信资本,更可能将真正的摆摊经济拖入污名化困境。
治理这场披着“大众创业”外衣的流量骗局,需要构建多方联动的治理网络。短视频平台应当建立“创业教学”内容审核机制,对明显违背市场规律的高收益承诺进行算法降权,对群演摆拍、虚假营销账号实施封禁。市场监管部门可将此类案件纳入反不正当竞争监管范畴,依据《广告法》对虚假宣传主体追责。公众更需建立理性认知——世上从无“轻松创富”的捷径,任何脱离市场规律的暴利承诺,都可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当夜幕降临,城市街角那些真正起早贪黑的摊主们,仍在用汗水丈量着生活的温度。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日进斗金的魔幻剧情,有的是一分一厘的踏实积累。戳破“摆摊神话”的泡沫,不仅是为了守护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更是为了让每一个平凡的奋斗者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毕竟,真实世界的财富密码,永远深藏在诚实劳动与创新求变的土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