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与新奇体验的当下,“中药鸡尾酒”如同一匹黑马,闯入大众视野。继中药茶饮、中药咖啡后,最近许多城市的酒吧推出这款独特饮品,将当归、陈皮、人参等中药材融入鸡尾酒,并标注“活血化瘀、安神助眠”等功效。这一创新组合在带来新鲜感的同时,迅速引发热议,有人视其为养生与娱乐的完美结合,有人则直指其为“智商税产品”。(据光明网)
在追捧“中药鸡尾酒”这一潮流之前,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探究“中药鸡尾酒”背后的科学依据。酒与中药的结合并非新生事物,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使用药酒的传统,《黄帝内经》中便记载了用酒治疗疾病的案例。酒在中医领域有着独特的作用,它具有辛热之性,能活血通络、驱散寒邪、助行药力,常被用作药引或炮制辅料。在漫长历史长河里,药酒在民间广泛流传,用于养生保健、调理身体。“中药鸡尾酒”可看作是对传统药酒文化的创新演绎,以现代流行的鸡尾酒为载体,让古老的中药文化在年轻人中焕发生机。这不仅是一种饮品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的新尝试,拉近了传统中医药与年青一代的距离,让更多人对中医药文化产生兴趣。
“中药鸡尾酒”的走红,也反映出当下消费趋势的变化。随着全民养生意识提升,消费者在追求娱乐休闲时,也渴望兼顾健康。商家抓住这一心理,推出此类产品,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从科学与健康角度审视,“中药鸡尾酒”的养生功效存在诸多疑问。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每个人体质不同,适用的中药也各异。比如,同样是补气血,对于阴虚体质的人,可能需要选用一些滋阴补血的药材;而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则要选择温阳补血的药物。一杯标注“活血化瘀”的“中药鸡尾酒”,可能适合血瘀体质者,却可能不适合气血虚弱或有出血倾向的人,甚至还会带来不良影响。酒吧在调制这些药酒时,很难做到根据每位消费者体质精准调配。再说,酒与中药的搭配有严格要求,某些中药与酒精同用,可能影响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在剂量把控方面,“中药鸡尾酒”同样可能存在问题。中药的疗效与剂量密切相关,多一分或少一分,都可能导致药效的巨大差异。可是,酒吧在调制中药鸡尾酒时,很难做到精准控制药材的用量。一方面,酒吧并非专业的医疗机构或中药炮制场所,缺乏专业的药剂师和精准的称量设备;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口感和外观,酒吧可能会过度强调鸡尾酒的特色,而忽视中药剂量的科学性。这样一来,所谓的养生功效也就难以保证,甚至可能因为剂量不当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中药鸡尾酒”的生产销售也存在诸多法律风险。根据《食品安全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除非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前我国已确定106种食药物质名单,酒吧使用名单外的中药材调制鸡尾酒涉嫌违法。此外,《广告法》规定,非医疗广告不得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可部分酒吧在宣传“中药鸡尾酒”时,却夸大其功效,使用“强肾壮阳”等医疗用语,这明显违反《广告法》。
养生要创新,更要讲科学。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面对这类新兴产品时,要保持理性和谨慎,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夸大宣传;商家在追求创新和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应尊重科学、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监管部门要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只有基于科学、规范发展,“中药鸡尾酒”才能真正成为传统与现代、健康与娱乐和谐共生的美好存在,而不是沦为被人诟病的“智商税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