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泉州,“剩菜盲盒”悄然走红。这种将临期食品随机组合成“盲盒”打折销售的方式,以实惠的价格、环保的理念和盲盒自带的新奇感,收获了一大批年轻拥趸。对于商家来说,“剩菜盲盒”同样是种福利,能够有效减少损耗。不过,随着热度不断攀升,未知的盲盒是否会带来变相的浪费,临期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也浮出水面,引发各方关注。
□融媒体记者 李菁 洪娜娜
打三折后受追捧
热门店还得靠抢
“5折商品要当天食用哦。”晚上8:00,在鲤城区西街一家便利店里,收银台前的店员不断地提醒着顾客。她告诉记者,店里有销售“剩菜盲盒”,盲盒里一般是打5折的临期食品。
记者当场通过一个提倡“惜食”的小程序下单了一份价格为7.9元的“剩菜盲盒”。店员随机搭配了一瓶原价16.27元的发酵乳和一个原价5元的樱花梅子酱鸡肉三角饭团。“这个价格的盲盒一般是一瓶牛奶和一块糕点,店里打5折的点心可以任选。”店员介绍,这款“剩菜盲袋”里的临期食品,原本的总价在20元—23元之间,基本上每天都有客人购买。除了“剩菜盲盒”外,单独购买5折临期食品的客人也不少。在丰泽区东海泰禾广场商圈一家同名便利店里,记者收获了更多“惊喜”。一份价格为5.9元的“剩菜盲盒”里,除了有当日生产售卖的鲜食三明治、茶叶蛋,还有一瓶6天后才过期的鲜牛奶。
目前,泉州市民购买的“剩菜盲盒”基本上都出自上述小程序。打开小程序,可以看到有烘焙类食品、轻食简餐、饮品、卤味熟食、零食等品类可以选择。不过,泉州能够买到的“剩菜盲盒”大多来自烘焙店和便利店,其中不乏知名连锁品牌,价格从5.9元到15.9元不等,是原价的3折左右。店铺会在每天中午前上架盲盒链接,便利店一般每天傍晚6:00后就能取餐,烘焙店则要到晚上9:00过后。
虽然“剩菜盲盒”在泉州“登陆”仅数月时间,但很快就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一些热门烘焙店推出的盲盒还得“蹲点”抢。“我们店每天会上架6份盲盒,基本售罄,大多是学生、年轻白领和外卖小哥光顾。”丰泽区津坂街一家面包店的店员介绍,每日上架的盲盒产品会根据临期库存情况进行调整,有必须当日食用的,会在产品介绍里标注。
“‘剩菜盲盒’里都是‘刚需’,晚上下班时买一份,里面的面包、牛奶刚好可以当第二天的早餐。”市民丁先生不仅自己是“剩菜盲盒”的忠实“粉丝”,还向亲友和同事推荐了这种临期食品的销售方式,“虽然盲盒里的商品是临期的,但我认识的大部分年轻人早餐都吃面包、牛奶这类便捷式的,购买后短时间内就会吃掉,所以他们并不介意,而且很喜欢这种便宜又环保的盲盒。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泉州餐饮店加入,比如中式套餐和轻食简餐,这样就能把午餐和晚餐也解决了。”
市民热爱实惠环保
商家省三四成损耗
“剩菜盲盒”为什么能火?实惠的价格,环保的理念和盲盒带来的新鲜感,都让其迅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吸引了一批追求性价比和新奇感的年轻人。
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一家三口人每天早餐的面包消费在30元—40元,而换成“剩菜盲盒”的话,只需花费15.9元。“我们采购面包的时间一般也在晚饭后,和盲盒的取餐时间差不了多少,但价格却差了很多。面包的新鲜度其实并没有明显区别,现烤类的保质期都很短,临期的并不影响口感。”
盲盒这种销售模式带来的新鲜感,也激发了消费者的好奇心,让销量持续上升。在“00后”市民小吴看来,“剩菜盲盒”的重点不是“剩菜”,而是“盲盒”。“‘剩菜盲盒’让买面包变得有趣,拆开袋子的那一刻是充满惊喜的。你不知道自己会拆出‘网红款’的新品欧包,还是适合瘦身吃的全麦吐司。可能运气爆棚拆出了豪华搭配,也可能是不太合口味的组合,玩的就是‘心跳’。”
“每拯救一份食物,就可以减少2.57公斤碳排放量以应对气候变化。”用户在“剩菜盲盒”小程序下单时,界面会弹出“感谢你加入余量食物拯救行动”的提示画面,并收到一张“惜食英雄”的海报。“剩菜盲盒”被贴上了低碳环保、节俭惜福、反食品浪费等标签,消费者在收获实惠的同时,也为环保贡献了力量。一名本地网友晒出了自己购买“剩菜盲盒”的订单界面,在累计下单的6个月中,“拯救”粮食的数量已经等同于节约了413顿饭。
对于商家来说,“剩菜盲盒”是减少损耗的“神器”。记者走访市场后获悉,盲盒的销售模式可以为商家减少30%—40%的损耗。除了“剩菜盲盒”,泉州的部分超市也设置了临期商品专柜,把保质期剩余两三个月的食品和日用品等放到这个专柜里,进行集中统一打折处理,折扣在3折到5折不等。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401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剩菜盲盒”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接受,餐饮商家和超市损耗率还将继续下降。临期食品已从“边缘经济”转向“千亿赛道”,中研普华产业模型测算,2024—2029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将保持3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临期乳制品、面包、零食等更是成为热销品。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从消费者对临期食品购买偏好来看,倾向于选择乳及乳制品的占比52.39%,零食占比49.47%,水果蔬菜占比39.89%,饮料占比28.19%。购买这几类临期食品的人数不断攀升,它们也成了“剩菜盲盒”中的主角,推动了临时食品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
开盲盒不喜欢
带来变相浪费
“买了两个不同价位的盲盒,结果打开都是自己讨厌的全麦吐司,这可怎么办,真的吃不下。”“剩菜盲盒”在带来实惠的同时,也有市民觉得会带来浪费。
最近,市民小郑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开“剩菜盲盒”的视频。“视频里,原价200多元的泰国菜,盲盒只需29.9元。因为价格高,餐品看上去比较‘特别’而不敢轻易尝试的新店,可以通过比较便宜的价格‘拿下’,‘剩菜盲盒’还是很吸引人的。上周,我也在面包店下单了一份,结果里面有自己很不喜欢的吐司。放了两天,最后被家里人扔了。开盲盒虽好玩,但是如果开出了自己吃不下的食物,反而是一种浪费。”
还有市民遭遇了“空欢喜”。去年,市民孙小姐第一次通过小程序下单了面包店的“剩菜盲盒”。这家面包店的生意一直不错,“剩菜盲盒”要等到晚上9:00后才能取。但因价格划算,孙小姐对这一次的消费体验给出了好评。不久后,她又在同一家面包店下了一单,这回却“踩雷”了。“因为那天店里的生意比较好,店员可能觉得所有面包都能卖完,不会有‘剩菜’,就不愿意给盲盒了,提出给我退款。”她说,“剩菜盲盒”的取餐时间比较晚,又遇上店家出尔反尔,给她留下了这种销售模式“不靠谱”的印象,从此再也没有购买过。
专家提醒,盲盒带来的新鲜感,容易让市民管不住钱包,一不小心就消费过度了。“剩菜盲盒”可不同于普通的盲盒,切记理性消费,按需适量购买,不要因为折扣和低价大量购买临期食品,以免食品过期、变质造成浪费。购买后,应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
食品安全存疑
选购注意“体检”
“剩菜盲盒”走俏的背后,也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质疑。有些消费者表示,“剩菜盲盒”开出的只有“惊”,没有“喜”。在“剩菜盲盒”小程序的商品评价里,有用户发图吐槽其拿到的面包是带霉点的,颜色都变绿了,也有用户表示,自己拿到的面包已经过保质期好几天了。
对此,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剩菜盲盒”时,应选择信誉高、口碑好的商家,避免购买来路不明或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盲盒食品。要注意“剩菜盲盒”是否标有食品保质日期、包装日期及贮存条件等。如果“剩菜盲盒”中有可以加热的食物,尽量加热后再食用。此外,购买“剩菜盲盒”时,应留存消费凭证以便维权,若发现商家销售“剩菜盲盒”存在不法行为,及时拨打“12315”电话投诉举报。
“剩菜盲盒”里的大多是临期食品,记者从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不同食品的临期保质期限不同。保质期在一年及以上的,临近保质期为45天;保质期在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临近保质期为30天;保质期在9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临近保质期为20天;保质期在30天以上不足9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10天;保质期在10天以上不足3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2天;保质期在10天以下的,临近保质期为1天。经营者应结合自身情况,主动向消费者明示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
正常情况下,购买临期食品是安全的。但是,临期食品也可能出现“意外”,食用前还是得留心。一些对贮存条件有要求的食品,若没有按要求贮存,就可能在保质期内变质。比如,需要在2℃—6℃冷藏的巴氏鲜奶,如果未按照冷藏条件存放,在室温下放上一天就可能变质。市民在食用“剩菜盲盒”前,应仔细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查看有无胀袋、漏气、破损等情况。同时,根据生活经验判断食品的色泽、气味与质地是否正常,若有异样,切勿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