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里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发文称,博士毕业入职不到3年的“95后”叶紫薇,通过战略性人才职称评审学校提名制度这一超常规方式,从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助理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
近年来,有多位“95后”学者任985高校教授。比如今年3月就任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冯磊教授。出生于1995年4月的他,在可信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安全、多模态大模型等计算机热门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早在2021年,年仅25岁的冯磊就受聘为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导师,展现出非凡的学术潜力与领导能力,引发舆论的关注。
“破格”二字背后,是青年学者超乎寻常的学术实力与不懈奋斗的成长历程。细究叶紫薇、冯磊等“95后”教授的学术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从实验室里废寝忘食的坚守,到面对科研瓶颈时永不言弃的执着;从敢于挑战传统理论的勇气,到开辟全新研究方向的创新智慧;从十年如一日对学术真理的追求,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实践能力……他们的成长轨迹证明,破格晋升绝非降低标准,而是对杰出学术贡献的特别认可。
破格晋升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个人学术成就的肯定,还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学术评价体系的固有局限。不必讳言,学术界曾存在明显的“熬年头”现象,青年学者无论成就如何突出,往往需要等待一定年限才能获得晋升机会。这种模式虽然保证了职称晋升的“可预期”,却不可避免地压制了创新活力。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推行的新型人才职称评审制度,以“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和“立新标”为突破口,构建了涵盖多类型成果认定方式的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叶紫薇能够在29岁晋升教授,正是因为其发表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的研究成果具有学科开创性意义,而非简单地满足论文数量或工作年限要求。这种以质量、创新、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奖励真正有才华的学者,无论其年龄或资历如何。
破格晋升优化了人才成长曲线。将叶紫薇、冯磊这样的青年才俊破格提拔到教授岗位,实质上是让学术地位与创造能力同步匹配,使其能够在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期获得充分的学术自主权和资源支持,更好激发其科研创造力,催生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的学术成果。
破格晋升也向学术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卓越的学术贡献会得到及时认可,年龄和资历不再是限制发展的天花板。这种示范效应对于激发整个青年学者群体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年轻学者看到同龄人通过卓越表现获得破格晋升,他们会更清晰地认识到努力的方向,增强追求卓越的信心。这种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将有效提升学术界的整体活力与创新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破格晋升并非简单的“年轻化”,其核心在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随着《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等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正在经历深刻的正向变革。“95后”教授群体的出现,是这一变革的鲜活注脚。
我们也期待,这种以能力、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破格机制能够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落地生根,构建起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生态。当科技创新者不必等待年限就能主导重大科研项目,当青年创业者能够凭借创新成果获得政策支持,当基层公务员可以因突出表现获得破格提拔……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必将得到空前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