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4月11日

慎用智驾

□本期主持人:于理

主持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驾驶技术正快速走进大众生活,诸多车企纷纷大力推广智驾系统,不少驾驶员也逐渐习惯在行车中启用这一功能。然而,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慎用智驾”。智驾虽为出行带来便利,但其技术仍存在一定局限,在复杂路况、特殊天气等情况下,智驾系统的感知与应对能力面临挑战,值得广大车主关注与重视。“慎用智驾”的呼声,你支持吗?

本期嘉宾:周菊、贾思慧、黄敏捷

警示十分必要

□周菊(评论员)

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自诞生以来,确实为广大车主带来了全新的驾驶体验。诸如定速巡航、自动泊车、智能超车等功能,减轻了司机负担,让驾驶过程变得更舒适,许多车主对这些功能青睐有加,在日常行车中频繁使用。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智能辅助驾驶并不等同于无人驾驶,当前市售车辆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大多处于L2级,意味着车辆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辅助操作,驾驶员始终是确保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部分车主的科学素养不高、理性认知不足,对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存在技术崇拜、过度依赖的现象。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就可以将驾驶完全放手给系统,分心玩手机、聊天、睡觉、开直播等。甚至有人为了逃避系统监测违规安装“脱手神器”,这种无视安全的行为极大地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亦将自己和他人置于危险之中。

“慎用智驾”的警示非常必要。在面对新技术时,驾驶者应始终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在使用智驾功能前务必认真阅读使用手册,充分了解该功能的适用范围、局限性以及潜在风险。在驾驶过程中,无论是否开启智驾功能都应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双手不离开方向盘,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不必因噎废食

□贾思慧(教师)

诚然,当下的智驾系统仍存在局限,但技术进步本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我们应当理性看待,既不过度依赖也不因噎废食,而是以科学态度推动其稳步发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对新技术的质疑。智能驾驶同样如此,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大数据等领域的综合成果。尽管目前的系统尚不完美,但其在降低交通事故率、缓解驾驶疲劳、优化交通效率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当前的智驾系统在极端天气、复杂路况下可能失灵,但这并非不可克服的障碍。早期的汽车也曾因刹车不灵、转向笨拙而饱受诟病,但通过持续改进,最终成为可靠的交通工具。同样,智能驾驶的短板可以通过算法优化、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地图升级等手段逐步完善。

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智能驾驶亦不例外。我们既要承认其现阶段的不完善,也要看到它的长远价值。与其恐慌排斥,不如以开放心态推动技术进步,并正确理解其功能边界,谨慎使用。

坚守责任意识

□黄敏捷(车评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驾驶技术正快速走进大众生活,诸多车企纷纷大力推广智驾系统,不少驾驶员也逐渐习惯在行车中启用这一功能。

但是,当前部分车企在营销中存在过度宣传的现象,将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用夸张的语言模糊技术边界。这种营销策略能短期刺激销量,却与“慎用智驾”的安全理念背道而驰,可能误导消费者,为行车安全埋下隐患。

车企需坚守责任意识,首要的是客观宣传与风险提示。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其局限性不容忽视。车企必须严格规范宣传话术,明确标注功能边界,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到“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

更深层的责任在于技术完善与用户教育。一方面车企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系统在极端天气、复杂路况下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用户培训,在车辆交付时明确告知使用场景和限制,通过系统提示(如脱手报警、强制接管等)强化安全意识,让“慎用”理念落到实处。

“慎用智驾”不是对技术的否定,而是对安全底线的坚守。车企作为技术推动者,既要把握发展机遇更要牢记安全责任,将“慎用”理念贯穿研发、宣传、服务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推动智能驾驶技术行稳致远。

--> 2025-04-11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0030.html 1 慎用智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