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如果你要写美食,就不要只写美食。写它们让人打开味蕾直至敞开心扉的全过程,写它们从彼处出发到此处落脚的历史,写它们和一代一代石狮人的羁绊与牵挂。《吃在石狮:美食十二时辰》把美食融入生活之中,展示当地美味与民俗的相互碰撞,乍看是一本美食百科,细看却是石狮人的日常生活轨迹,三餐四季的生活图景、市井街头的美食风味,在这本书中展露无遗。
好比说,作者写炸物,必定要和年节、阿嫲以及孩子的“伸手偷吃”放在一起写,才分外动人。游客在街边轻巧打包,却不知道这遍地都是的焦黄脆嫩之下,是过年过节的隆重,而书里则简单直白地说了:“家乡的四时风味串联起来的,是家人的温暖、宗亲的凝聚,以及祈盼来年一往无前的力量。”这么一解释,小小的炸物,便成为具体年节里令人心驰神往的心灵寄托。
又好比说,书里写粉仔粿最初是为了避免浪费而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小食,而如今生活宽裕,越做越细腻,佐料更比剩饭美味,虾皮、花生米这样的传统物件不会少,香菇、三层肉、巴浪鱼倒是快要成了主角。一道小食,反映出了社会生活水平的点滴变化,幸福感是什么呢,大概就是这种步步高的有滋有味。
而人们常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石狮人的生活中则体现为一种和大海的亲密关联。石狮人和大海,在不断接触中逐渐摸索出彼此的脾性。潮涨潮落之下,是石狮人和大海打过的好几个商量,紫菜是头水的好,海鲜是清蒸的香,至于小鱼小虾,煎炸过后最妙不过。说不清是自然训练了人,还是人驯服了自然。总之,带来的灵感就是这多样而精准的吃法,样样都最贴合食物本身的滋味。
《吃在石狮:美食十二时辰》看似讲“吃”,字字是吃,却也字字是生活。书里还不乏各种精心拍摄的图片,与文字相映成趣,图文并茂。图片里诱人的,是美食;动人的,却是人物本身:是华灯初上时熙熙攘攘的美食街,人们回头一个招呼一个问候;是热气腾腾的乡宴后厨,蒸笼旁忙碌的阿姨和大叔;是壮丽大气的线面工场里,人手与线面的从容接触。
书名所提的这十二时辰,背后是石狮人的生活与文化,包含了石狮、泉州乃至整个闽南人民千百年来的生存经验和历史故事。这么一本巴掌大的小书,却也是一个小而精致的纪录片。读完此书,忍不住感慨,美食确实是一种很“社会”的东西,来自自然,经人之手,经过长时间的口味磨合,才能最终“炼”成如今的模样。
泉州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这“烟火气”,与一日三餐关系密切。读罢此书,精神上大约是饱满而奋进的,仿佛跟着作者一道,纵览城市历史,横跨城市各个角落,品味美食;身体上则不免饥饿难耐,恨不能带上书本这就出发觅食。一本好书,带来这双重的享受,读到此书的人,应该都会相当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