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4月15日

书香伴流年

(CFP 图)

□黄志专

书籍熨帖人心,是我平生感受最真切的暖。

童年时光,最缺的就是书籍。除了翻烂的语文、算术书,在我眼前几乎找不到其他读物。要说还能看到的,就是报纸。那时报纸只有大队干部或是小队长才有,每有遇到,我就像“饿虎咬到烫芋”,全然顾不得旁人的眼光,蹲在土墙根下,饥不择食地看起来。尽管有很多字还不认识,但油墨的芬芳,连同方块字构建的美感与端庄,深深吸引着我。直叫我看得不知所以,日头西斜,看得蝉鸣停歇,周围一片静寂无声。

后来,看到同学揣着缺角的小人书,或是卷了边的《西游记》,我喉咙里像被什么堵住似的,一直吞咽着唾液。实在忍不住时,便索性向人借过来看看。可借书时,免不了被人一再叮嘱:“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人家还特意拿着铅笔在扉页上把这八个字描得粗粗的。哎,有什么办法呢?谁让自己对书这般痴迷呢?

书,借回来后,我就一头栽进书页中去。虽然很多内容看得不大懂,却也硬着头皮,走马观花看起来。有时在下课时间看,有时在课堂上偷偷摸摸看,好几次还差点被老师没收。要是被没收,很有可能就拿不回来。一旦那样,书就还不了,自己就成了不守信用的人。所幸,我一直没被没收过书,只是偶尔领受到前方飞来的一截粉笔头的提醒。

等到读初中、高中,接触的书渐渐多了起来,但大多是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的,手头的书仍以课本为主。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仅有教科书、备课用书,我还订阅了不少杂志,它们成了我日常生活的陪伴。或许是因为小时候书的稀缺,对书的渴望在心底扎了根,我对书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喜爱。无论什么书,只要有文字,我都视若珍宝,从不肯随意丢弃,一直精心珍藏着。即便是小学的语文课本,连同试卷,至今仍存放在家里。

数十年来,但凡出门归来,我带回来的大多是书。这些书,有的是自购的,有的是文友相赠的。闲暇之时,翻阅这些签赠的书籍,扉页上写着“某某雅正”等字眼,像是冬日里递来的烤红薯,字字冒着热气,温暖着我的心窝。

日子久了,我带回的书越来越多,摆满书橱。很多时候,没来得及整理,随意摆放,家里变得拥挤。座椅、沙发扶手,厅头橱柜,甚至连床头,都成了书的领地。有时连个坐的地方都被书占据。要是有客人大驾光临,我就临时把书稍微挪一挪,腾出个位置,让客人坐下,有时我还自嘲说“书中自有待客椅”。

不过,平日里,大多是我一个人独守房间,日夜与书为伴。坐在书堆中,探寻文字背后的故事,仿佛与作者剪灯夜谈,消磨着寂寞时光。书的温暖、文字的温情,也随之而来。虽然这么如饥似渴地读书,并没有从书中获得“黄金屋”,也未曾遇见“颜如玉”,没有得到“千钟粟”,但我怡然自得。我一直认同“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善,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这句至理名言,并将之书写装裱后悬挂在墙壁上。

如今站在书堆中,满屋弥漫着书香,总会想起那个曾经攥着旧课本的野孩子。或许正是当年的如饥似渴,才成就了今日的沉醉痴迷。虽未读尽架上所有的书,但偶尔抽出一册,便如同与故人重逢,心中满是温暖。每每沉浸在字里行间,那些文字就散发出浓浓的暖意,细细地熨帖着这颗在俗尘中历经沧桑的心。

书暖心窝,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享受呢?

--> 2025-04-15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0564.html 1 书香伴流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