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晟
外卖小哥敲门的声响、短视频外放的聒噪、塑料餐盒堆叠的狼藉,这或许构成了一些年轻人的用餐图景。读罢《中华食礼》,书中那些被遗忘的礼仪细节,令人内心泛起层层波澜。
书中“吃相即品相”的论断,让我回想起某次宴会上的尴尬场景:邻座青年用筷子戳挑盘中虾仁,汤汁四溅,破坏了原本和谐的用餐氛围。又如在网红餐厅里,有人为了拍摄短视频,将整盘食物反复拨弄,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这些行为,无一不印证了作者的犀利观点:餐桌如同一道“社会安检门”,能够暴露出个人教养的不足。孔子称“食不言,寝不语”,这在今天看来仍是有道理的。
《中华食礼》中对“双筷制”的考证引人深思。清代宴席中,主人以红木公筷布菜,宾客以乌木私筷进食,这是中华饮食卫生智慧的体现。然而,在当代,“公筷运动”推行多年却仍阻力重重。家族聚会中,长辈将公筷斥为“瞎讲究”,反而用自己沾着口水的筷子给孙辈夹菜。这种以“亲密”为名的越界行为,正是对文明通礼的误读。
作者对“双筷制”的推崇,并非简单的形式复古。当年轻一代自觉践行改良后的礼制时,传统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书中,作者考证历代饭前祭祀的演变,提出了“谢天地滋养,敬稼穑艰辛”的现代感恩词,不禁让我想起儿时在老家所见,老人们端碗前以筷轻点米饭,向天地致意。如今在单位食堂,常见咬了两口的包子被随意丢弃,自助餐厅里更是浪费无数,令人叹息。还有某高校推出的“半份菜”曾引发争议,有学生抱怨不够体面。书中“饭碗与饭囊”章节有所洞见:粗陶碗盛的是对粮食的敬畏之心,精雕漆盒装的则是对物欲的骄纵。在湖南某小学,老师带着学生用稻谷壳贴画,这种“食育”,或许比任何礼仪教程都更接近中华食礼的本质。
合上《中华食礼》,我望向窗外的城市灯火。那些24小时不打烊的餐厅里,正上演着无数饮食人生。有人用一次性木筷搅动泡面,有人在米其林餐厅摆弄刀叉发朋友圈,也有人默默将盘中最后一粒米夹入口中。我突然理解了作者为何将中华筷称为“文明的温度计”——我们执筷的姿态,实际上是在丈量着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或许我们不必苛求每个人都成为礼仪专家,但至少可以做到:放下手机,认真吃完一餐饭;使用公筷时多一份坦然;对待食物多三分珍惜。就像书中写的那样:“礼不是束缚手脚的绳索,而是让心灵站稳的根基。”当我们在餐桌上重拾这份庄重时,便是在纷扰的尘世中,守护住了文明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