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丁毓玲
●致公党泉州市委会主委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原馆长
●泉州市社科联副主席
●文博研究馆员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海丝泉州推荐官
走进博物馆,打开一座城。致公党泉州市委会主委、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原馆长丁毓玲20多年来将大量心血倾注在博物馆建设和海外交通史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该馆是我国首个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博物馆,收藏有大量“海丝”历史遗存,已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基地。
2021年7月25日,泉州成功申遗。翌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遗展示馆就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主体楼一层对外开放,一馆见千年,参观者仿若置身宋元泉州。 □融媒体记者陈智勇
吸引更多市民
走进博物馆
许多人了解泉州这座世遗之城、海丝名城,就是从海交馆开始的。正如丁毓玲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泉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面向海洋的生存发展中,孕育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生态,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了一个文化包容、经济繁荣、自由开放的城市范式,并构成了泉州这座城市的精神特质……在这座城市里,各种外来文化、宗教信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甚至相互依附,相互渗透与融合。
走进海交馆序厅,无数参观者被一幅画作所震撼:繁忙的港口停满海船,一艘艘帆船同日月辉映,金光璀璨。蓝色的海,为何被绘成金色?“这是因为泉州的先民以海为田,向海而生;以船当车,探索世界,大海对泉州人来说,就是希望的田野。”丁毓玲解惑道。她担任海交馆馆长期间,将工作重心放在学术交流、展示、宣传上。
让文物活起来,在担任海交馆馆长期间,丁毓玲将该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泉州湾宋代古船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等展厅的陈列重新做了提升改造。“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很重要,但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往往局限于专业领域。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扎实的基础研究转化为生动的展览语言,通过创新的展示方式和叙事手法,让泉州的历史文化走向大众。”丁毓玲说,除了固定展览,该馆每年都有本馆原创的展览,还提供平台携手举办各类文博专题展览和书画、摄影展。同时,该馆还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为主题,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推广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搭建海丝文化学术研究高地
海交馆不仅馆藏丰富,而且是海丝文化学术研究高地,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的秘书处以及《海交史研究》编辑部均设在泉州海交馆。目前,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拥有600多名海外交通史领域知名专家,而《海交史研究》是国内最早的涉海类学术刊物,是国内研究和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最权威的基地,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海交史研究》从一年两期扩大到四期,吸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影响力与日俱增,入选全国核心刊物扩展目录。”丁毓玲说,今后要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参与海丝文化学术研究,多出研究成果,让全省全国甚至是国际专题学术研讨活动都能想到泉州。
2015年2月12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高峰论坛在泉州举行,会议以“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泉州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与作用,得到与会领导嘉宾的广泛认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峰论坛,让整个国际社会对泉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提升了大家对泉州申报世界遗产的共识。”作为亲历者,丁毓玲深知此次论坛的影响力。
“近年来,泉州频频举办高规格的论坛,进一步扩大海丝文化的影响力。”丁毓玲说,一批批名家学者莅泉交流,也开拓了青年学者的眼界,让他们树立发展信心,迅速成长起来。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泉州文史的研究、贡献力量。
丁毓玲曾主持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的陈列展览工作,近年来她继续关注闽南文化和泉州学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和国内外相关学术活动,或积极策划学术研讨活动,或倾力参与学术交流。
担任致公党泉州市委会主委后,丁毓玲仍继续投身学术交流活动,弘扬海丝文化。过去一年,她通过“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推介世遗泉州;赴京作专题讲座,助力“走进中华文明——海丝印记 世遗泉州”主题人文交流活动。“解读好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的深刻启示,意义非凡。”丁毓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