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4月18日

泉州不仅日渐成为经典目的地,也在潜移默化探索新的生活美学——

当艺术空间邂逅器物之美

器物馆内,参观者正在观摩杯子。

詹保凌介绍安溪茶史

生长茂盛的植物为空间增添生机

绿植搭配山石,清幽静谧。

汉白玉十二生肖茶盘吸引参观者驻足

古厝的房屋构架嵌入空间

咖啡分享会碰撞中西文化

诗歌雅集现场

日前,泉州入选携程“2025亚洲100经典目的地”和“2025中国100经典目的地”,这背后是泉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就,也反映了艺术化、美学化的泉州日常生活,满足了很多人的向往。

这样的探索,在泉州仍在继续。当艺术空间的巧思邂逅器物的雅致,再融入跨界文化的韵味,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泉州不少艺术文化空间正以设计和器物之间灵动生姿的交响,丰富生活美学体验,再续多元文化融合篇章。

□融媒体记者 谢伟端 文/图

生命体一样的空间

作为高级评茶师、“铁观音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福建省技能大师,詹保凌钟情于茶与相关文化器物。“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需要一个能够放松身心、品味好茶、感受生活美好的环境。”富源茶文化器物馆融入了她独特的理念——“一个有灵魂的生命体”:这里不仅有蓬勃的绿植、灵动的小鸟、远古的石头,还有氤氲的茶香萦绕其间。

“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雕琢。”空间的规划独具匠心,得益于主理人与设计师的反复斟酌,力求达到最佳效果。为了让空间显得更为宽敞,他们对桌椅和装饰布局进行了多次调整:原本的长桌根据实际需求嵌入石头和树,这种将大自然搬入空间的灵活设计,既满足了实用性,又提升了空间的视觉感受;在房间内,摒弃传统的四方桌布局,采用更为灵活的景观式设计,中间摆放一盆花,将桌子打造成一道景观,使得人们在品茶之余能欣赏到自然之美,营造出温馨惬意的氛围。

细节更能体现灵魂。地板保留了闽南传统古大厝的红砖元素,红砖采用独特的铺设方式穿过浅浅的水域,水面波光与红砖的暖色调相互映衬,营造出灵动而又典雅的氛围。这种设计巧妙地将闽南传统建筑特色与场地的现代风格相融合,既承载着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又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抹别致的雅趣。场馆内的镜子利用反射原理,增加了空间层次,使顾客体验更加愉悦。而在一些区域,设计师将旧物嵌入新的装修中,如古厝的房屋构架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旧物,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仿佛时光在低语。

器物有灵且美

不容错过的自然是器物。这里不仅陈列着栩栩如生的汉白玉生肖盘、韵味十足的石壶,还有充满野趣的花植景观。

花植扮演着重要角色。场馆内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为整个空间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踏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简约而富有韵味的插花。古朴的瓶器中,几枝带着嫩叶和小白花的枝条随意伸展,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尽显自然之美。这种插花风格与茶文化所追求的宁静、质朴相得益彰。茶桌旁摆放着精致的盆景,枝叶疏密有致,以小见大,仿佛将一片山林浓缩其中。部分石头还巧妙地嵌入植物,形成独特景观。最受瞩目的当数一楼到二楼台阶中间空地上栀子花与小鸟相伴的景致,洁白的栀子花热烈绽放,浓郁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值得一提的是,栀子花下还特意留着一些杂草,颇具野趣。小鸟或静栖枝头,或在枝叶间穿梭,灵动活泼。这一画面充满生机,成为器物馆的网红打卡点。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拍照留念,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互动与活力。

除了这些亮点,馆内还有苔藓覆盖的角落,绿意葱茏,与山石、植物共同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攀附在古朴器物上的绿植,叶片小巧翠绿,也为场馆增添了不少生机。馆员们形象地将这些植物比作场馆的“生命”,耐心地与植物 “聊天”,悉心照料它们的生长环境。

在这里,“惠安石雕”非遗传承人程力钦的作品引人驻足。这些石壶造型或古朴,或精巧,看似平凡,实则凝聚着深厚的非遗技艺。惠安石雕历史悠久,程力钦凭借精湛手艺,将石材雕琢成实用且具观赏性的石壶。现场,工作人员用程力钦的石壶进行泡茶演示,热水注入,茶叶舒展,茶香四溢。石壶材质特殊,让泡茶过程多了几分韵味,也让茶汤滋味别具一格。不少参观者围坐品茗,交流口感。参观者陈女士表示:“石壶泡茶,感觉茶汤味道层次更丰富。”另一位石雕爱好者更对石壶的工艺细节赞叹不已。

一尊古朴的佛像雕塑神态安详,衣袂线条流畅自然,历经岁月沉淀,散发着宁静而深邃的气息,为场馆奠定了沉稳而庄重的基调。而汉白玉十二生肖系列则凭借精湛技艺,巧妙利用石材纹理与形态,将十二生肖雕琢得栩栩如生。或灵动活泼的鼠,或威风凛凛的虎,生肖形象跃然眼前。陈列台上,各类器物有序摆放,参观者们或俯身凝视,或交流探讨,沉浸在器物之美中。詹保凌告诉记者,这些器物小众而独特,每一款都独一无二,融合了艺术与实用功能。

茶诗咖语多元共鸣

浓郁的文化氛围为空间注入更多独特魅力。首先是茶文化,馆内大幅展板详细记录着安溪茶早期的发展历程,而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留下的茶诗、茶史,更为安溪茶文化的起源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詹敦仁生活于公元914年至979年,其诗作《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描绘了与名僧介庵在佛耳山煮茶论道的惬意场景。诗中“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的描写,让千年前的茶事仿佛重新呈现。这首茶诗是安溪境内与茶有关的最早诗作,有力证明了安溪产茶已有千余年历史。詹敦仁对茶的热爱穿越时空,影响着后世子孙。直至今日,祥华詹氏后人大多以种茶、制茶为业,詹保凌作为詹敦仁的第三十代后裔,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詹保凌看来,安溪铁观音虽仅有约300年的发现历史,但这并不等同于安溪茶的历史。为了纠正一些人的认知偏差,器物馆特意展示安溪茶早期的历史壁画,并在墙上陈列詹保凌依照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工艺做茶的展板,让参观者既能追溯安溪茶的历史渊源,又能体会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认识到安溪茶千年以上的深厚底蕴。

与此同时,文学与咖啡文化也在此交融。3月初,器物馆携手浅草小诗、对木诗社、星光文学社、撇诗刊,举办了“惊蛰·感恩集”诗歌雅集活动。活动中,十一首原创诗歌依次呈现。诵读者以声传情,让每一行文字在茶香中焕发生机。从《在佛耳山,品敦仁精神》中感受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到《侍茶——致敬非遗传承人詹保凌》里对传承者的敬意;从描绘春日采茶的《春日采茶记》,到蕴含哲思的《杯中》,每一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茶与生活、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泉州市文联副主席吴忠刘与对木诗社社长吴撇围绕茶与诗进行深入对话。他们借“松下煮雪”的文人雅趣与对茶山野趣的向往,阐释了茶与诗超越形式的内在韵味。

诗歌与茶,前者诉诸文字,后者化为饮品,却都能慰藉人心,这种活动让诗歌与茶紧密结合,既让大家领略到诗歌的魅力,也能体悟到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此之前,别开生面的咖啡分享会也在这里举办。咖啡醇厚的香气与馆内古朴的器物韵味相互交融,营造出中西文化碰撞的氛围。参与者们围坐一堂,品鉴不同产地咖啡豆的独特风味,馆内精致的茶杯与现代咖啡器具错落摆放,传统与新潮在此对话。人们边品边聊,从咖啡的烘焙工艺谈到茶文化的宁静之美,沉浸在一种别样的文化氛围里。

--> 2025-04-18 泉州不仅日渐成为经典目的地,也在潜移默化探索新的生活美学——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1037.html 1 当艺术空间邂逅器物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