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苏凯芳 通讯员廖崇金 杜江树)近日,在广西玉林的一间朴素民居中,一场意义非凡的和解仪式静静展开。被害人家属的手微微颤抖,在谅解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和解,不仅为服刑人员朱某的赎罪之路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更映射出新时代司法文明在修复社会关系时所展现的人性光芒。
两年前,正值创业时期的朱某因法律认知的偏差犯下罪行,身陷囹圄。在铁窗之内,他深刻感受到了失去自由的痛苦与对家人的深深歉疚。洛江监狱二监区的民警通过日常的观察与改造,敏锐地捕捉到了朱某内心深处对家庭的眷恋。于是,他们将传统的“孝道文化”融入个性化的矫治方案中,并定期安排亲情视频会见,让父母的声声叮咛温暖朱某冰冷的心房。
经过系统的矫治,朱某主动表达了补偿的意愿。然而,如何将这份迟到的悔悟传递给千里之外的受害者家属,成为横亘在双方家庭之间的一道难题。洛江监狱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为了将这份迟到的悔悟送达受害者家属,监区民警采用了‘三次沟通工作法’。他们先是作为倾听者,化解双方的对抗情绪;接着充当传递者,展示服刑人员的改造细节;最后则化身协调者,积极搭建对话的桥梁。经过数月的努力,受害者家属从最初的愤怒与抵触,逐渐转变为愿意主动向民警透露家庭住址。”
为了促成和解,民警们带着朱某的改造档案、亲笔书写的忏悔录以及悔罪视频,不远千里前往受害者家中。当被害人家属看到朱某的忏悔视频时,泪流满面。而当民警拿出朱某用劳动报酬积攒的1000元慰问金时,家属更是动容地说:“警官,我们知道朱某真的变了。我们愿意签署这份谅解书。”
对此,该负责人表示,这份谅解书不仅凝聚着宽恕的力量,更标志着社会关系重构的新起点。洛江监狱通过践行“法律刚性+人性柔性”的双重矫治模式,将冰冷的判决文书转化为温暖的和解契约,让服刑人员得以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