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4月21日

反思“禁色令” 别止步于追责

□郑运钟

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市联合调查组近日发布通报,确认媒体反映问题基本属实,并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予以免职处理,责成三河市全面整改。这一处理结果,标志着持续发酵的“禁色令”风波迈入问责整改阶段,也为反思城市治理与营商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现实样本。

事件曝光后,人民日报、央视等权威媒体接连发声,直指“拍脑袋决策”背后的治理逻辑偏差,批评地方“用沉默应对质疑”的鸵鸟心态。本报此前评论也强调,店招治理须有“边界感”,警惕行政权力对市场自由的过度干预。如今官方通报问责负责人,是对公众关切的阶段性回应,值得肯定。

需要高度关注的是,“禁色令”虽已叫停,但若仅止于问责个别官员,而无制度性反思,类似事件难免重现。近年来,从“统一黑底招牌”到“破门亮灯”,多地频现的“治理闹剧”表明,一些地方政府仍存在“权力审美凌驾市场规律”的思维惯性。要根治这一问题,需从营商环境建设的战略高度,重构城市治理的底层逻辑。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经济亟须激发内生动力。在此背景下,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成为“办好自己的事”的关键抓手。中央多次强调,要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而三河事件恰恰揭示:若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以“规范”之名行干预之实,不仅损害商户权益,更将消解市场主体信心,动摇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

以制度刚性守护市场活力,此次事件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三重警示:

法治是权力最好的“笼子”。根治“禁色令”式治理乱象,必须将“法无授权不可为”熔铸为治理基因。涉及市场主体权益的政策,须经必要的法定程序,杜绝“口头文件”“先行强推”等乱作为。如:不少地方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政府仅依法管住广告牌安全底线,而将色彩、字体等创意表达权归还市场。这种“政府管住该管的、放开该放的”的分寸感,正是法治精神的生动实践。

监督是决策最好的“矫正器”。破解“闭门决策”困局,需构建多元参与的制衡机制。引入企业、行业协会、法律专家参与论证,可有效防止“权力审美”替代市场规律。如:江苏试点“营商环境体验官”,还有一些地方推行的“涉企政策人大备案审查”等,这些制度创新形成的“决策—执行—监督”闭环,正是打破治理任性的关键钥匙。

稳定预期是最坚实的信心基石。市场主体最怕政策朝令夕改,建立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比短期优惠更重要。如:一些地方修订管理办法时,设置政策缓冲期,允许商户逐步调整;或设立“涉企政策补偿池”,由政府、企业、保险机构共担政策变动成本。此类制度设计,既体现对市场主体的尊重,也彰显契约精神。当企业无需担忧“突如其来的整改令”,才能安心经营、大胆创新。

最好的营商环境,不只是“优惠清单”的许诺,更应是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追逐创新与效率;绝不是整齐划一的“景观样板”,而应是万千企业百花齐放的蓬勃生态。说到底,这是一场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奔赴”——政府以制度善意守护市场规律,市场以创新活力反哺城市发展。当权力学会“克制”,当政策传递“温度”,当制度稳定“预期”,这样的环境中,每一块店招的色彩、每一次创新的尝试、每一份契约的履行,都将成为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 2025-04-21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1343.html 1 反思“禁色令” 别止步于追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