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4月25日

警惕网络交友的“桃色陷阱”

□曾于里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没有太多的时间或渠道在线下认识新的朋友,转而通过网络交友来拓展社交圈。然而,正当你在屏幕前滑动指尖期待一场浪漫邂逅,等来的却有可能是“桃色陷阱”。近日,央视财经曝光了几款交友平台,表面上是“同城交友”“语音聊天”等工具,实则败絮其中、藏污纳垢。

比如一款叫“初爱”的APP,男性用户注册后会收到大量女性用户的“主动搭讪”,看似热情的回复实则是系统预设的自动消息。记者充值19元购买的198个“钻石”,在频繁的互动中迅速消耗殆尽,却从未得到真人回应。“钓鱼式”设计利用用户对美好关系的渴望,通过虚假信息诱导消费。另一款叫“她伴”的APP,男性用户需付费才能与女性聊天,而女性用户却可通过陪聊获得分成。平台将女性用户物化为“资源”,鼓励她们使用挑逗性话术吸引男性充值。另一款名为“音对”APP的语音厅中,所谓的“一对一私聊”实则是色情服务的幌子,用户支付500元即可与女主播进行10分钟的色情视频通话,甚至发展到线下交易。线上引流、线下交易的模式,已形成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涉及传播淫秽物品、组织卖淫等多重违法犯罪。

“桃色陷阱”把用户对爱情的渴望、对陪伴的需求,统统变成了赚钱的工具。你在这边满怀期待地发消息,那边可能连个真人都没有,想和人简单聊个天都得先充值,连最基本的问候语都被标上了价格。服务器上的数据是虚拟的,但受害者被骗走的钱、受到伤害的感情,都是实实在在的。更可怕的是,这些平台正在把人往犯罪的深渊里推。你以为是在网上找对象,却有可能在诱惑下参与违法交易,届时,不只是被骗走感情和金钱,还有可能受到法律惩处。

打着交友幌子的“桃色陷阱”是网络空间的毒瘤,必须下猛药整治。从央视曝光的案例来看,要彻底清除这些乱象,需要多方合力围剿。

要建立全链条打击机制。针对一些交友APP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行为,必须实施穿透式监管。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形成联合执法机制,要下架违规APP,更要追查背后的“三黑”:黑产技术团队、黑色支付通道、线下黑灰产组织。对屡禁不止的“换马甲”行为,有必要建立APP开发者信用档案,实行行业禁入制度。同时,应用商店要承担起“守门人”责任,对新上架交友软件实施7天观察期,通过大数据监测异常充值行为。

交友平台必须真正负起责任。一旦发现平台存在系统性违规,比如默许色情交易、纵容诈骗等行为,除了高额罚款外,还要暂停其运营资格,严重的直接吊销营业执照。要建立平台负责人问责制,对明知故犯的企业法人代表实施行业禁入,让违规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只有让平台明白赚黑心钱的代价远大于收益、让平台真正感到痛,才能倒逼他们主动加强管理,而不是为了流量和收益对违规行为视而不见。

普通用户也得擦亮眼睛,别被这些“桃色陷阱”给忽悠了。现在这些网络交友平台套路越来越隐蔽,真该像反诈宣传那样,多拍些短视频、做点案例解析,让大家看清楚平台是怎么一步步下套的。总之,凡是聊个天都要充钱、看个照片都要买钻的,十有八九是坑;要是对方没聊几句就开始暗示“线下深入交流”,赶紧截图举报……正经交友不会让你不停充钱,更不会一上来就聊露骨内容。

网络交友本身没什么错,但“桃色陷阱”坏了规矩,把好好的社交平台搞得乌烟瘴气。对这些打着交友幌子搞违法勾当的,必须露头就打、严惩不贷。只有把害群之马清理干净,网络社交才能回归它本该有的样子——简单、真诚、不玩套路。

--> 2025-04-25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1996.html 1 警惕网络交友的“桃色陷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