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兴起的重要时代,其间产生了四部解释字词的名著,汉末刘熙编撰的《释名》是其一,另外三部分别为《尔雅》《方言》和《说文解字》。《尔雅》位居儒学十三经之一,历史地位不言而喻;《方言》《说文解字》也备受推崇,耳熟能详;唯独《释名》一书,世人对其褒贬不一,且鲜为人知。我是因了一个偶然的机缘才接触到这部书的,读后感觉它像《山海经》一样奇特有趣。
《释名》是传世的第一部专门解释事物命名缘由的语言文字学著作,它主要用当时音同或音近的词,解释各类事物之所以叫这个名称的道理,比如天为什么叫“天”,门为什么叫“门”,风为什么叫“风”,父亲为什么叫“父”,衣服为什么叫“衣”……全书分为8卷,计有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等27篇,举凡天文地理、身体发肤、亲疏长幼、言语行动、衣食住行、典籍器物、生老病死等,包罗万象,琳琅满目,充满了对世间万物名称来由的好奇,发出了一个个对汉语语源(词源)的历史追问。
历史文献中关于刘熙的记载很少,具体生卒年月不详,“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左右,卒于献帝建安(196—219年)末”,北海(今山东昌乐)人。据陈寿《三国志》等零星说法,刘熙精通《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论语》等儒学经典,著有《谥法注》《孟子注》《三礼图》等书,三国时期的名士韦昭读过《释名》后,称赞书中有许多精妙处,可见《释名》在当时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了。
事实上,古人早就认识到《释名》的多重价值,古籍中引用《释名》内容者比比皆是。古代注解传世经典文献的名家名著,如郦道元《水经注》等,以及重要的汉语字词音义专书《玉篇》等,都多次引用《释名》来阐释词义,甚至像《太平御览》等官修类书也频繁征引其条目。
刘熙在“序”中说,人们每天都称呼、使用“名”,却不知道为什么叫那个名,所以他写了这部书,逐一解释日常生活中各个“名”的由来。他大量运用声训(音训)方法追溯名源,表明他已经具备了朴素的“因声求源”的语源学思想,摸索出了探索词源的方法,也就是用另一个当时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语,如:“天,显也,在上高显也。”“春,蠢也,蠢动而生也。”“身,伸也,可屈伸也。”学界普遍认为,因声求源虽然有其弊端,但却是追溯词源的有效手段。
《释名》除了解释“名”的缘由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比如全书首篇《释天》记录了当时人们所感知的天体、天文现象,还有关于五行、干支、阴阳、气的解释,对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哲学等都具有参考价值。其后的《释地》《释山》《释水》《释丘》介绍了土地、山丘、水体之名和特征。《释亲属》解释了血缘、姻亲关系之名,《释饮食》记录了诸多食物之名及制作方法,《释采帛》记录了各类布帛的特点及生产工艺,《释衣服》记录了服装部位、类别之名,《释宫室》区分了各种房屋类别、构件及功能,《释床帐》解释了坐卧工具,《释书契》解释了书写工具、应用文书之名及用途,《释典艺》阐述了《易》《书》《诗》等儒学经典的得名之由,《释用器》介绍了农业生产工具之名及其功用,《释兵》介绍了军事用具的类别、结构和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释名》几乎是一部记录汉代生活日常的小型百科全书,也是天文、地理、历史、伦理、饮食、建筑、工艺、军事、文学、音乐、中医等诸多学术领域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