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珍藏着一张有纪念意义的泉州晚报剪报,它是1985年4月1日创刊号第3版“刺桐吟坛”栏目中刊登的堂姑陈珍珍《乙丑元宵节,余滞留菲京,成一律,遥寄泉州春灯诗坛诸吟长》与先父陈泗东《步珍珍从姊原韵》的两首唱和诗。
根据这张剪报并结合多年来所保存的泉州晚报和其他相关资料,我在2022年1月14日泉州晚报第19版“温陵志”发表文稿《先父陈泗东与泉州晚报的故事》,讲述了泉州晚报创刊10年来,先父陈泗东与其结下的不解之缘。
而这张剪报,也给堂姑陈珍珍留下了深刻记忆。因此,当泉州晚报在纪念创刊30年之时,她欣然写了一篇文章《敬祝泉州晚报三十华诞》,吩咐我转给泉州晚报,发表在2015年7月2日副刊。在这篇贺文中堂姑陈珍珍说:“我这96岁高龄的老人,和它有特殊感情,因它陪伴我已30载……欣逢泉州晚报30华诞,猛忆我收藏了一张剪报,时间是1985年4月1日、农历乙丑年二月十二日星期一泉州晚报创刊号(试样)……今附上剪报摄影一张,聊表我对晚报30华诞的祝颂和一段特殊因缘。”
泉州晚报创刊后,先父陈泗东和堂姑陈珍珍与它结下的这份深厚情感,不仅感动了我也影响了我,使我在后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始终怀抱着这份情感,与泉州晚报结下更深的缘分。多年来我在坚持订阅泉州晚报的同时,也收藏了不少泉州晚报,除了当年先父陈泗东与堂姑陈珍珍的诗文作品外,也有不少与我相关的报道,特别是我作为泉州市政协委员期间,在参政议政方面的建言和离退后关心泉州古城深厚历史文化的故事,这更使得我成为泉州晚报的熟客良友。
翻开所保存的泉州晚报,读这一篇篇文章和报道,看到的不仅有先父陈泗东“南少林在泉州”系列文章,有《泉州文化界人士考察紫帽山》等报道,也有《情系民生、新风扑面、本报改版获好评》《市政协委员陈笃恒建议道路建设试行“听证会”制》《一枚首日封,再现24年前海丝起点考察盛况》《市政协委员建议——举行九日山祈风文化节》等我在泉州晚报改版、城市管理、文史研究方面的建言,以及《一条老街出了四位名大学校长》《赓续教育情怀,弘扬世家风范——泉州陈仲瑾家族书写“教育世家”传奇》《陈泗东:推动泉州走向世界的“泉州通”》《陈珍珍:弘扬先贤治学精神,做好本土文化研究》《东南大学原校长陈笃信:自由包容的泉州给我留下一生的烙印》《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会长陈笃彬:执掌过多所高校,探索地方性大学教育》等对陈家的相关报道。
当年泉州晚报在悼念先父陈泗东时写道:“多年来,陈老先生为我报副刊撰写了大量文稿,为版面增色良多。”而我作为泉州晚报的热心读者,也常为版面增色与内容丰富,积极与记者互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2022年泉州晚报有篇《40年前,泉州这样闹元宵》的报道,在新媒体同步刊发一天后浏览量就高达7万多。而这篇文章,正是我有感于当年古城泉州每逢元宵佳节都举办春灯诗会这段历史,与记者交流后将有关资料、照片提供给她而形成的。
时光荏苒,转眼间泉州晚报创刊40周年了。令人高兴的是,泉州晚报早已从名不见经传的地市级报纸,成长为办报质量、印刷水平、技术进步领先的权威主流媒体,成为全国百强报刊。她记录着泉州城市发展的脉搏,也承载着无数像我们家族这样深爱泉州的人们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文化记忆。今年欣逢泉州晚报创刊40周年,就借此短文聊表祝颂吧!
(作者系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
征稿启事
一份报纸,记录一座城的脉动;四秩芳华,承载无数人的记忆。从铅字印刷到数字传播,泉州晚报始终以笔墨见证时代,与人民同心同向。她是城市变迁的忠实记录者,也是千万读者成长路上的温暖陪伴。值此创刊40周年之际,泉州晚报社与晋江文旅集团联合举办“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晚’事如烟 ‘泉’因有你——我与泉州晚报的故事征文”活动,诚邀海内外读者用文字讲述与泉州晚报的深厚情缘。
《清源》副刊将开设专栏持续刊发入选佳作,并在泉州通APP同步发布,展示佳作及包括图片、视频在内的珍贵资料,立体式呈现致敬时代、感动人心的精彩篇章。活动将评选40名入选作者,颁发主办方特别订制的“泉州晚报创刊40周年·‘泉晚之友’”纪念奖杯。
征文体裁:纪实散文(1300字以内)
征文内容:通过个人的独特经历、珍贵记忆、丰富视角以及珍藏的图片或视频,展现时代变迁、反映泉州发展,分享与泉州城、与泉州晚报一起成长的故事。要求原创首发,可读性、故事性、思想性强,细节真实、情感真挚。
投稿邮箱:qwzy@qzwb.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我与泉州晚报的故事征文”,欢迎400万像素以上的配文照片、3分钟以内短视频。)
征文时间:截至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