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5月08日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本营:

传承弘扬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叶本营 (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叶本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

福建省岱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泉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泉州市源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泉州森磊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本营,对闽南红砖古厝建筑风格情有独钟,1986年起开始传承弘扬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40年来已承担维修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承建仿古建筑工程百余个,总建筑面积逾5万平方米;建筑作品遍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将优秀的中华建筑文化传播到海内外,凝聚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乡愁记忆。□融媒体记者 陈智勇

师承名家

传承创新营造技艺

闽南传统民居俗称“皇宫起”,在叶本营眼里,可与故宫、苏州园林等北方建筑相媲美。“皇宫起”式的大厝,常是一个家族或族姓繁衍生息、祭祀先祖之地;“燕尾归脊”,寓意子女不管漂泊他乡,不论路途多远,总要回归故里。大厝影响深远,成为海外侨胞认祖归宗、血脉相连、割裂不去的一种思乡情结和精神纽带。

“闽南传统建筑的燕尾脊,不仅样式美观,颜值高,还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叶本营说,闽南地区常受台风、雷雨侵袭,燕尾脊正脊两端弯弯翘起的造型,既能起到“避雷针”的作用,还会降低屋脊的重量和中心,加强屋顶的稳定性,加快房屋排水速度,削弱冲击房屋的风力。

1986年,叶本营启蒙于庄火木,1996年正式拜师惠安崇武溪底派传人王为尧,熟练掌握闽南古建筑设计、绘图、点篙,主建筑梁架结构以及斗拱、藻井、笼扇、神龛等制作技艺。值得一提的是,叶本营的师祖王益顺,为惠安县崇武溪底王氏第15世传人,被誉为清末“闽台第一木匠师”,在惠北峰尾东岳庙首创的全新结构的闽南“蜘蛛结网”藻井,成为一百多年来闽台大木匠师、木雕师们争相揣摩学习的业内祖师的重要作品。

如今,闽南能掌握这门技艺的建筑师屈指可数,叶本营是其中的佼佼者,全面掌握闽南全木结构“蜘蛛结网”穹窿藻井技艺。他制作的厦门南普陀寺法堂八卦形藻井,直径4.92米,顶端有一块莲花雕刻堵,整个藻井由744个斗层层叠起,288个拱穿插榫接而成,不失美观且不失稳固,是木作技艺行业的经典之作。

数十年来,他参与了泉州开元寺、承天寺、少林寺等名胜古迹的修复与建设,还承建了泉州西湖公园“刺桐阁”木作工程,备受好评。“刺桐阁”以泉州古代建筑奎星阁为设计蓝本,与开元寺“大雄宝殿”相比,呈现出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建筑风格。

海内外承建超百个仿古建筑工程

“要严格遵循闽南木结构建筑传统程序,坚守整个建筑工程的木构制作所需要经过的画水卦、点制篙尺、下模型、加工制作和木构安装等步骤。”长久以来,叶本营在传承弘扬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方面总是精益求精。

多年前,叶本营担任江苏昆山慧聚寺木结构工程总设计兼总制作,在施工中充分发挥大木作连接主体建筑结构的原理,小木作斗拱交错、重檐飞翘,努力保持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法的原真性,受到全国同行的好评。他不仅在江苏、山东、天津、广东、浙江等地有仿古建筑工程,还将闽南建筑文化传播到海外1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中华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各地建筑文化虽有不同之处,亦可融合发展。”叶本营说,多年前其公司在澳大利亚承建一个仿古建筑工程,以故宫“官式古建营造技艺”为主要风格。为了更好完成项目,2018年,他正式拜国家级非遗项目故宫“官式古建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原修缮中心主任李永革为师,让“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与故宫“官式古建营造技艺”在海外融合、开花结果。

2013年,叶本营领衔设立“泉州市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选招学徒,传技授艺,悉心培养了叶本华、叶青海、王全仁、王全东、叶国义、许诏泉、李永庆等近百位徒弟,活跃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工地上。“要将闽南传统民居典范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所传递的技艺、人文、宗教、民俗等多元信息‘化为己用’。”叶本营说,年轻从业者要全面了解闽南传统建筑技艺赓续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特征,尊重约定俗成的闽南建筑“破格”禁忌,悉心探研传统建筑营造技法承载与表达的文化内涵。

传承弘扬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叶本营的一项重要工作,他正着手编著一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专著,期待让更多爱好者、研究者通过著作了解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精髓,原汁原味地感受闽南建筑文化。

--> 2025-05-08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本营: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3441.html 1 传承弘扬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