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代,我阅读了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被其中孙少安与孙少平的人物形象深深震撼。全书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夸张的描写,而是用最为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普通人在生活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奋斗故事。
近期,我又被路遥的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吸引。书中,作者讲述了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整个过程及心路历程。这让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伟大作品背后的故事。
作者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讲述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缘由。当时,他已因中篇小说《人生》为世人所知。外界评论《人生》是路遥创作的最高峰,但路遥并不这么认为。他又恰巧想起自己少年时想要写一部长篇巨著的梦想,于是,主动远离世俗的热闹,再次投身到文学创作中。
作者先阅读了近百本书,大部分是长篇小说,专门用来研究古今中外长卷作品的写作手法。他又找来了《平凡的世界》所设定的1975—1985年这十年的各类报纸进行阅读,以掌握历史性事件以及人们的生活形态。
纸面准备工作结束后,作者走出书房,深入生活。他奔波于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认真记录下当地的植物生长、家畜养殖、民风民俗、婚丧嫁娶等具体细节,力求在作品中做到真实、生动地呈现。
光是纸面上和生活中的准备工作,就用去了路遥三年时间。
到了正式创作阶段,作者在弟弟的安排下,来到了陈家山煤矿。在一个由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间里,他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他之所以选择去煤矿,一是为避开成名后的各种应酬,专心投入写作;二是为描写孙少平的煤矿生活而提前体验生活;再者,他认为写作本就是一件艰苦的事,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写出真实感受。
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作者又前往黄土高原腹地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县城。在废寝忘食的写作过程中,他放弃了常人的生活——“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不能陪孩子去公园……”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创作中。超负荷的写作工作,使得路遥在写完第二部后彻底倒下——“身体软弱得像一摊泥,最痛苦的是每吸进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写作在宾馆和机关院子里进行。其间,广播电台开始连播《平凡的世界》。这让路遥更加夜以继日地创作小说第三部,不敢有丝毫懈怠。终于,1988年5月25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全部完成。从着手准备到创作结束,历时六年。这部作品以其恢宏的气势与史诗般的叙述,描绘城乡生活的真实画卷。1991年,作者因这部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中,作者写道:“在我的创作生涯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既是路遥的写作习惯,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人至中年,已然成名,却依旧对写作保持着旭日初升般的热情与状态,着实令人佩服。
时至今日,《平凡的世界》激励了无数人,路遥为文学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也感动了许多人。人始终要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唯有全身心地投入事业,才能收获非凡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