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法治日报》记者的调查揭露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曾经备受考生信赖的“学长学姐辅导”,如今却成了骗局的重灾区。四川考生刘念报名了一位自称“目标院校学姐”的课程,缴费后却发现对方身份造假,课程内容竟是两年前的录播课;湖南考生程琦遇到的“学姐”更是直接盗用他人高分经验帖行骗。这些案例折射出的,不仅是几个骗子的恶劣行径,更是整个考研辅导领域深刻的信任危机。
这种信任危机的形成有其深层次原因。一方面,考研竞争的白热化催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让一些不法分子看到了“商机”;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为骗子提供了完美的伪装。他们盗用录取通知书、成绩单伪造身份,利用“我也是这么过来的”等共情话术获取信任,最终提供的却是粗制滥造的录播课和拼凑的盗版资料。更可怕的是,这些骗局正在形成“标准化”套路:从人设包装到话术模板,从引流获客到收割变现,每个环节都日趋“专业化”。一些诈骗团队甚至建立了完整的培训体系,新人加入后会接受专门的话术培训,学习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考生质疑,这种“产业化”的骗局让普通考生更难辨别真伪。
要重建被严重破坏的信任,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平台方应当强制“学长学姐”类辅导账号提交学籍证明、录取通知书等资质材料,对辅导类内容增加显著的风险提示,建立便捷的举报通道。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对涉嫌欺诈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建立跨平台的信用惩戒机制。而作为考生,更需要提高警惕性和辨别力,要求查看辅导者的学生证、录取通知书原件,拒绝私人转账,坚持签订正式协议,保留完整的交易记录和沟通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