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网络已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的生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6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网络在为未成年人打开知识大门、拓宽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隐患,如内容风险、隐私泄露、过度使用导致的沉迷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近日正式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无疑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从“青少年模式”到“未成年人模式”,绝非简单的名称变更,而是历经数年攻关,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后的全方位优化与系统性升级。这一模式实现了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的三方联动,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家长只需在手机端显著位置点击图标,便能“一键启动”未成年人模式,随即所有应用程序同步切换,迅速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安全可控的上网环境。这种便捷操作,让家庭监护的落实变得更为轻松高效,从以往的烦琐设置中解脱出来,极大提升了家长对孩子上网管理的可操作性。
在内容生态方面,新模式实现了质的飞跃。重点平台广泛整合儿童内容创作者、版权资源以及权威机构的优质内容,精心筛选海量信息纳入未成年人模式,并依据年龄分层、内容分类、推荐分众的原则,搭建起梯度化内容体系。以一些主流短视频平台为例,未成年人专区内容通过率不足30%,真正做到了“优中选优”。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无论是低龄儿童的启蒙教育,还是青少年的知识拓展、兴趣培养,都能在专属内容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食粮,更好地满足了未成年人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健康汲取养分。
功能服务的完善,也是此次未成年人模式升级的一大亮点。它不仅提供每日上网总时长控制、使用时段设置、休息提醒等基础功能,还能让家长实时查看孩子上网记录,进行远程授权临时访问,设置消费限额以及管控应用权限。这些功能宛如一套精密的“组合拳”,将家庭监护从传统的“经验管理”推向“精准治理”。比如,当孩子上网时长临近限制时间,系统会自动发出提醒;家长发现孩子浏览不适宜内容时,可及时通过权限管理进行限制。家长还能依据孩子学习、休息等日常安排,灵活设定上网时段,让孩子在合理的时间内享受网络便利,避免过度沉迷。
从覆盖范围来看,华为、OPPO、中兴等品牌在手机系统更新后已提供未成年人模式,小米、荣耀、vivo则在新机上直接搭载,应用商店也纷纷建立未成年人专区,短视频、社交、电商、教育等领域的重点应用程序全面升级。随着后续推广,这一模式的覆盖范围还将持续扩大,基本能满足未成年人日常使用各类应用的需求,提供丰富多元且安全可靠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的发布,是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体现了“堵疏结合”的治理智慧。它以技术为依托,构建起内容分层、时长管控、功能限制的立体化防护体系,让未成年人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最大程度规避网络风险。当然,新模式的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各方协同努力。国家网信办需持续指导平台优化模式,使其更易用更好用;家长要积极主动开启未成年人模式,充分利用各项功能履行监护职责,与孩子共同探索合理用网之道;未成年人自身也应增强自律意识,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各方携手共进,方能让这一模式真正成为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安全卫士”,为他们营造一个清朗、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