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杨泳红 陈灵 通讯员许美宣)“我钱都付了,车却没了,这算怎么回事!”日前,在南安官桥司法所的调解室里,林某情绪激动地诉说着。旁边的陈某则低头不语,面露难色。这一幕发生在不久前,源于一起二手车买卖合同纠纷,而官桥司法所的介入,让事情迎来了转机。
去年12月初,林某与经营二手车行的陈某签订《汽车交易协议》,花费11.8万元购买一辆汽车并当场付清购车款。此后,林某要求过户,陈某却以各种理由推脱,直到今年4月17日双方才共同到车管所办理过户手续。可因陈某未给原车主郭某支付车款,郭某报警,车辆被扣押并返还。林某不仅车没到手,钱也打了水漂,遂要求陈某退款,两人协商多次无果陷入僵局。无奈之下,林某向官桥司法所申请调解。
官桥司法所调解员分别与林某和陈某深入交谈,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林某情绪激动,坚决要求陈某全额退还购车款,他表示自己辛苦攒钱购车,如今车钱两空,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而陈某承认自身过错,但因个人经济状况不佳,难以一次性拿出全部款项,希望能分期付款。
面对双方的分歧,调解员从法律和情理双角度切入:一方面援引《民法典》合同编条款,明确指出陈某未履行卖方义务需承担违约责任;另一方面安抚林某情绪,建议通过分期还款降低执行难度。最终,在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达成一致调解协议。协议签订当日,陈某依约支付了首笔款项2万元。为进一步保障调解协议的履行,调解员协助双方到法院申请对《人民调解协议书》进行司法确认,为协议的执行加上“保险锁”。此次纠纷最终成功化解。
据悉,近年来官桥司法所与官桥法庭共建“诉调对接”模式,通过“普法+调解+司法确认”模式,成功化解多起赔偿和经济纠纷案件,既保障消费者权益,也为经营者留出纠错空间,助力构建和谐诚信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