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迎来小满节气。作为夏季第二个节气,小满之后,天气将逐渐炎热,阳气愈发充实,但是雨水也开始增多,湿邪横行。人们应该抓紧养气血、防湿邪。本期“养生堂”邀请全国老中医专家、主任医师林禾禧和泉州市医药研究所原所长、中医主任医师苏齐为大家提供专业建议。
□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文 CFP/图
温热挟湿易烦躁
小满时节要“三防”
在二十四节气中,其他带有“小”的节气后面,总跟着“大”,如小暑之后是大暑,小雪之后是大雪,小寒之后是大寒。而唯独小满之后,不再有“大满”。
苏齐表示,这与中国人崇尚谦逊、讲究细水长流有关。“大满”并不是古人所追求的完美境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而“小得盈满”,是还有向上的空间。“小满”一词,虽为节气,但用于比喻人生追求,亦为巧妙。
小满节气之后,万物繁茂生长,人体心气也会升发。但此时,因温热挟湿的气候特点,人体的阳气容易受损,体内湿气会增加,情绪也会更加烦躁。医疗专家表示,这个时节养生,要注重防湿邪、防上火、防暑气。
防湿邪。俗话说“小满小满,江满河满”,这意味着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增加。林禾禧表示,此时,人体也容易生湿,易引发脚气、湿疹等问题。暑多挟湿,暑热之气最易与湿邪一起侵犯人体。做好防湿、祛湿工作,对健康度过夏天有很大帮助。
防上火。苏齐表示,中医理论认为,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季节,加上高温天气,人更容易上火,也易情绪焦躁。如果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吃得辛辣油腻,久而久之,人体便会产生内热,内外热叠加便会产生一系列热病,如心火旺引发失眠、口舌生疮、情绪烦躁等。
防暑气。小满节气后,容易发生中暑,出现头晕头昏、胸闷气短、疲惫乏力等全身不适的症状。苏齐建议,太阳暴晒的正午,最好减少户外活动,做好防暑降温。
衣食住行跟着调
夜卧早起不贪凉
小满是节气养生的转折点,标志着暑天湿热拉开帷幕。这时,人们应顺应天时,让身体的气血也达到“小满”。
起居应“夜卧早起”。小满位于初夏仲夏之间,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开始昼长夜短。林禾禧认为,总的养生原则还是要遵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的明训——“夜卧早起”。
夜晚可以睡得晚一些,而早晨应早一些起床。早起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做些体育活动,微微出汗,达到耐热锻炼的目的,可以提高机体的散热功能。
夏季午睡胜于吃补药。林禾禧说,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夜间睡眠时间少了,睡眠质量差了,午睡补充睡眠不足,可以解乏,使精力充沛,还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保持愉快心境。午睡的最好方式是卧床小睡,周身放松,以侧睡为佳。不要伏案睡觉,不要靠着沙发、椅子而睡。午睡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不要在吃完午饭后立即睡,最好是饭后20分钟左右再卧床睡觉,以免影响胃肠消化功能。
着装切勿贪凉。小满之后,气温明显升高,天气较为闷热,许多场所都已开空调降温。苏齐认为,长期处于寒凉的空调环境中,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尤其是汗出湿衣、毛孔舒张时,突然进入空调场所,寒气更容易乘虚而入,引发感冒。
所以,小满时期大家要根据居室温度合理选择舒适透气吸汗的服装,同时,不要让空调风口对着头部及背部直吹,以免损伤身体免疫力。
饮食清热利湿。小满后,湿热之气渐重。林禾禧表示,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湿热之气易困脾,可见口苦口干、舌苔黄腻、小便黄赤等症状。他建议,饮食调理应清热利湿、助脾运化,可吃冬瓜、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等食物,清热利湿;淮山、芡实、茯苓、莲子等食材,助脾运化。
天气炎热时,还可吃西瓜、海带、绿豆等食物,消暑降温,但寒凉之物不宜晨起空腹进食,以免伤阳。
对于一些体质虚寒的朋友,在湿热天气烹制消暑降温、清热利湿的汤水时,可适当放入生姜、陈皮等温性食材中和寒性。
运动强度应适当。苏齐表示,夏季补养阳气,事半功倍。“动则生阳”,通过合理运动,不仅可以充实身体阳气,还有助于强身健体,防病于未然。
早、晚天气较凉快,适合户外运动,以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最为适宜。另外,下棋、书法、钓鱼等,也是值得推荐的修身养性方式。运动不宜剧烈,以防止大汗淋漓,伤阴也伤阳。
运动之后,泡一杯清茶,听一段舒缓的音乐,更有助于缓解烦躁的心绪,还有助于凝神静气,促进身体自我修复。
小满养生小技巧
助你拿捏好尺度
养生要把握好尺度,不可操之过度。如何拿捏好这个尺度?林禾禧为大家介绍了小满养生的几个小技巧。
运动不过汗。适当出汗有降低体温、排出湿气的作用。但出汗除湿应有度,一旦汗出过度反而会使气随汗泄,耗损了人体元气。夏季不宜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锻炼,运动强度也不宜过大,以运动后没感到明显疲乏、气短为度。
湿衣马上换。出汗较多,皮肤潮湿,容易引发湿疹、体癣、疮疖等各类皮肤病,应勤洗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家中床单被褥、沙发外套也要经常换洗,有助于预防皮肤疾患。
适当吃点“苦”。心气通于夏季,五味之中,苦味入心,故应多吃苦菜。苦菜主要指一种菊科的时令野菜,又名苦苣菜、苦荬菜,有清热解毒、明目和胃、活血消肿的功效。
此外,苦瓜、芹菜、芦笋等,都是时令佳蔬,有益健康。
摩腹健脾。暑湿易阻中焦,出现腹胀、纳差、大便不爽等中焦不畅症状,建议多揉腹。操作时,双手叠加,稍带一点力度,围绕肚脐,每日顺时针按揉50—100次,可于散步时同时进行,边走边按,待有肛门排气为佳。
按摩穴位养心神
宽胸理气人舒爽
苏齐建议,小满后,可以适当选取穴位进行按摩,以调神养心,宽胸理气。
●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前侧,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按摩时以拇指指尖对准内关穴,手指与前臂呈90°,垂直向下用力,拇指稍用力后松开,再均匀用力点按,如此循环50—100次,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
●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部,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按摩时,以拇指和食指点掐神门穴30—50次,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
●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嵴两横指。
按摩时,取坐位或其他舒适体位,拇指以均匀适量力度点按丰隆穴,稍用力后松开,再均匀用力点按,循环施术50—100次,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
■相关新闻
小满恰逢备考关键期
学子需心理饮食“双营养”
小满节气前后,正是准备高考、中考的关键时刻,林禾禧认为,这时候的考生既需要食物营养,也需要精神上的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家庭氛围应平和
正常作息须保持
精神营养上,就是考生要有较好的精神状态,不过度紧张,更不要产生焦虑。林禾禧表示,考生在迎考、备考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情绪,适当的紧张可以维持考生的兴奋度,但过度紧张和焦虑则会抑制大脑,影响复习效果。
如何避免考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呢?林禾禧建议,一方面是家长不要制造紧张的家庭气氛,比如,时常表示担心孩子是否能考上大学,是否能考上名牌或理想的学校,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学习;拿一碗点心给孩子吃时,也要说几句鼓励话语,还强调考不上的严重性。这种气氛只会给孩子施加过大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考生应学会自我调整,不要打乱正常作息时间,要科学制定适合自己的时间表。每天复习备考的同时,确保正常的睡眠时间,保持良好睡眠习惯。当学习进程较缓慢,脑子装不下更多知识时,就不要硬学,这时可听听音乐,散散步,看看电视,转移一下注意力。学会自我调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临场发挥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补充优质蛋白质
夜宵以养心为主
食物营养方面,考生处于高强度脑力劳动状态,补充健脑安神食品就显得至关重要。林禾禧说,相当一部分家长让考生过度服用补品,盲目进补,不但难以奏效,有的还严重影响考生健康。有的考生频繁用咖啡和浓茶来提神,反倒会产生副作用。
林禾禧建议,考生的饮食营养原则首先是能量供给要充足,谷类食品每日需400—500克;要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蛋、鲜鱼、瘦肉;每日应有牛奶、豆浆等食品和新鲜、洁净的水果蔬菜。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油炸、烧烤、辛辣食物。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餐后20分钟吃水果。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考生的夜宵应以养心食品为主,睡前一小时补充一杯牛奶或莲子百合汤、白木耳红枣汤,也可喝一点绿豆汤。睡眠不好者,不要乱服安眠药,可以用梨一个、酸枣仁 12克,将梨心挖掉,装入酸枣仁炖服。□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
【本期医学指导】
林禾禧 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专家,福建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省中医脾胃学说研究会副主任委员。曾任泉州市中医院副院长,泉州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福建省科协第四、五届委员,泉州市科协第三、四届委员、常委。从医以来,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编著和参与编写出版12部中医著作,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泉州市劳动模范。
苏齐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原所长、中医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实践及医学科研与教学工作。对以科学、全面的观点看待和运用养生方法,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疑难病症有较成熟的诊疗经验与独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