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报报道,近日,我市多部门联合印发《泉州市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农业产业“弱村强产”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将分阶段扶持10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到2027年发展成“一村一品”专业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力争达50万元以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需要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系统化改革,释放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潜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要借力有为政府,更要符合有效市场,离不开政府必要的扶持,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政府,需要遵循市场规律,推动市场化、专业化运营。
放眼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仍然存在不少瓶颈和挑战,主要是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不牢、主动性不高。不少村集体虽然有想法和项目,但底子薄、基础弱,缺少启动资金,只能靠上级财政补助,没有社会资本投入,难以形成合力做大做强。更关键的是劳动力和人才问题,一方面是劳动力不足,农村青壮年外流严重,留在镇村务工务农的更少;另一方面,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和懂农业、爱农村、有技术的专业人员更是缺乏,人才短板突出。
纵观国内先进地区的实践经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首要经验是依靠党建引领。要推行“党建+集体经济”,形成政府引导、乡镇(街道)主抓、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实践中,一些地方采取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设立公司等方式,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应将肯用心、能干事、愿奉献的乡贤、致富能人、产业大户推选进“两委”班子,提升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
破解人才瓶颈,要积极以乡情故土引人才。比如实施“回归工程”,充分发挥本地乡贤的作用,让更多在外的大学生、创业者、机关干部和企业家有机会反哺家乡,吸引乡贤带技术、资金、项目回乡,或者牵头创办集体经济项目,要让在外的本地乡贤以灵活“入股”的形式,参与家乡村集体的发展事业。
激发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力,关键要找对路子。泉州各县(市、区)产业特色突出,要立足资源禀赋,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培育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要围绕资源发包、资产参股、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等,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进行各类集体所有资源的整合,实现收益最大化。要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支柱性产业,带动辐射其他行业,延伸开发多元发展的产业链。对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可以村集体名义注册商标,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对于那些产业优势不明显,而旅游资源突出的村集体,可以挖掘自然景观、开发山水资源、提供餐宿服务等形式发展旅游经济。
此外,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当前,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已突破3万元大关,居全省第二位。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应同步增加农民收入,如果脱离了为农富农的目标,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总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党建是引领,资金是动力,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机制是保障。我们要积极鼓励引导各村成立“强村公司”,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点燃村集体经济“新引擎”,跑出乡村全面振兴“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