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晾衣架稳固牢靠,还比之前增加了不少,晒衣晒被都不愁咯。”近日,江北区庄桥街道铂悦府小区的居民发现,小区公共晾晒区的晾衣架焕然一新,容纳量也大大提升,一改往日破旧又拥挤的面貌。(5月13日《宁波晚报》)
小区公共晾晒区一般面临诸多矛盾问题: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晾衣架铁管老化锈蚀、断裂,底部松动,存在倒塌碰伤居民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互相挤占晾衣架、私自挪动他人衣被、乱拉晾衣绳等情况时有发生,有时还因衣被外观相似错拿,导致邻里矛盾。这些琐碎的“晾晒烦恼”,实则是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若不妥善解决,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更会成为阻碍社区和谐的“绊脚石”。
相关部门要正视居民诉求并积极行动。以江北区庄桥街道铂悦府小区为例,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单位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积极协商。网格员和业委会成员通过走访调研,明确了当前日常晾晒位需求量,物业也确定了需更换的破损、松动晾衣架数量。三方经多次协商,敲定了晾晒架的购买、增设和安装方案,从改建启动到工程竣工,仅用半个月时间,将公共晾晒区打造成社区和谐的桥梁,而非矛盾的“发源地”。居业物三方还制定《居民文明晾晒公约》,对晾晒时间、衣物摆放规范等作出明确规定,引导居民文明晾晒。
民生无小事,再细微的需求都值得重视,再琐碎的问题都需要认真对待。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才能真正赢得民心,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赴共享菜园
种植“心灵”绿洲
□天歌(职员)
在城市中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菜地,每个季节都能收获新鲜、无公害的蔬菜,体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乐趣,是许多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向往。近年来,半托管甚至全托管的共享菜园在全国火热发展,并朝着全产业链的智慧农业生态进阶。(5月13日《南国早报》)
在南宁的共享菜园里,我们常能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弯腰耕作的身影。有市民每月两次带着孩子前往菜地,不仅让孩子见证了空心菜从幼苗到餐桌的全过程,更在共同劳作中培养了亲子默契。这种体验式教育远比课本上的说教更为生动深刻——孩子们通过亲手触摸土壤、观察植物生长,建立起对自然规律的直观认知,同时潜移默化地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而且,共享菜园通过“从种子到餐桌”的闭环,重建了现代人与食物之间的信任关系。当人们能够追溯每一片菜叶的来源,掌控食材生长的全过程,那种踏实感与满足感是超市购物无法比拟的。
从深层看,共享菜园是一种精神疗愈的空间。当都市白领脱下西装换上便装,在菜地里弯腰劳作时,他们不仅是在种植蔬菜,更是重拾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土地有着神奇的治愈力量——松土时的触感、浇水时的声响、观察植物生长时的期待,都能让人暂时忘却职场压力,回归最本真的状态。
共享菜园的兴起,折射出当代都市人对生活方式的反思与重构。在效率至上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渴望放慢脚步、回归自然。那一方小小的菜地,不仅是种植蔬菜的空间,更是培育心灵绿洲的沃土。有时候,解决现代生活焦虑的良方,就藏在那简单朴实的耕作之中。
烹食流浪狗
如此食客当“掌嘴”
□汪昌莲(公务员)
近日有网友反映,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的一家粮油批发超市,疑似以收养流浪狗为名宰杀烹煮狗肉制品。网传一份聊天记录显示店家曾寻求免费领养狗,随后发布多条狗肉熟食视频。当地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回应,平台已收到多起投诉,目前已转至属地市场监督管理所,由执法人员核查处理。(5月13日“新黄河”)
借收养之名烹食流浪狗引发众怒,施暴者以伪善面具,掩盖其残忍行径,不仅践踏了人类对生命的敬畏,更暴露了某些人精神世界的野蛮与荒芜。对待此类事件,社会不能止于道德谴责,更应祭出法律之剑,给这些“食客”一记响亮的法治“掌嘴”。
人类饮食文明的进步,就是一部逐渐远离野蛮的进化史。古人有“君子远庖厨”的训诫,传递的就是不忍之心的培养。当一个人可以冷血地欺骗、虐杀无辜生命时,其与社会之间的隐形契约已然破裂。这不是饮食文化的多元性问题,而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问题。
我国动物防疫法虽对食用动物有一般性规定,但对虐待、欺诈获取食用动物的行为,缺乏具体惩戒措施。法律惩戒的意义,不仅在于惩罚已发生的恶行,更在于塑造“虐待不可为”的社会共识。当施暴者以领养之名行虐杀之实时,他们践踏的不仅是动物生命,更是社会的信任基础。
从深层看,应当建立科学的流浪动物收容、绝育、领养机制,而非纵容或默许非法收养及虐杀行为。对待动物的态度,实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当有人为满足口腹之欲,不惜伪装爱心、践踏生命时,社会就需要集体的反思与制度的回应,这也是对文明的捍卫。
本版诚挚欢迎读者来稿,来稿邮箱为:qzwb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