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知如何正确形容“家”,孩童时觉得它是可以撒欢的小天地,年少时认为它是一个“牢笼”,又像一个只能歇脚的驿站。直到长大后离开家,我才渐渐明白,原来家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内心最温暖的存在。
上中学时,由于离家近,我成为同学们口中羡慕的对象,因为我放学后可以回家吃饭、睡觉,每天都能见到家人。我却不以为然,反而羡慕住校的同学,感觉他们犹如在天空中自在翱翔的鸟儿,不受家长的约束,不会被要求吃营养均衡的三餐,熬夜也不会被念叨。那时的我觉得自己好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被束缚了自由,一心只想脱离父母的管教。
后来,我终于实现住校的心愿,家也变成一个只能偶尔停泊的“驿站”。繁重的学业减少了回家的时间,我开始盼着放假,每次都按捺不住飞奔回家的心情,即使是两个小时的路程也无法阻挡我回家的脚步。但当时的我仍没意识到家的意义,想回家不过是为了多玩一会儿手机,也不把父母的嘘寒问暖和一桌精心准备的饭菜放在心上。
直到即将到外地读大学,收拾行李时翻出一本相册,看到那张与家人的旧合照,我才发现自己很久没有与父母拍过照,更不愿抽出时间与他们聊聊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走得更高更远,却总忘记回头看看身后的家和等着我回家的家人。
再一次回家时,我渐渐看懂了那些爱的细节。原来家不会自动变出热乎的饭菜,床单也不会瞬间铺好,做这一切的父母,对我说的话也不是唠叨,而是关心与牵挂。我终于明白家是一个默默等待我回来、会为我遮风挡雨也能疗愈我身心的温暖避风港。
小时候的我读不懂余光中的《乡愁》,长大后才发现自己也是《乡愁》里的主人公。如今在离家几百公里的地方上学,我不再将家视为一个匆匆而过的“旅店”,我开始享受闲暇时与家人煲“电话粥”,期待与他们视频通话,盼望回家后和他们一起在夕阳下漫步,跟他们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记得《云边有个小卖部》里有一句话:“无论是山还是海,爱你的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家人给予的爱早已织成解不开的情结,让我难以割舍。如今谈起家,我觉得无需再用过多言语形容,因为心所向往、有爱所在的地方,就是家。
(作者系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