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5月19日

中国旅游日特别策划——

行万里路

(CFP 图)

数字时代的“万里路”

□谢朝武(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仗剑远游,徐霞客跋涉山川,王安石游褒禅山而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他们皆以脚步丈量天地。如今数字化浪潮席卷,虚拟与现实交织,行万里路是否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细观之,数字化非但未消解行走的意义,反而以新的方式延续并拓展了这一古老智慧。

数字时代的行走,打破了地理的藩篱,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苏轼曾慨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道尽行路之艰辛。今日我们却可借数字之翼,朝发北京故宫,暮至巴黎圣母院,在VR技术中感受“登高壮观天地间”的震撼。不仅如此,数字时代的行走可为今人的实地漫游提供诸多便利。在漫漫旅途中,我们可以借助翻译软件与异国友人畅谈。敦煌壁画经数字化处理后,反能让人更有兴趣在现场品味每一处笔触。徐霞客若生今世,想必会先以数字地图规划路线,再实地验证记载。这种虚实结合的行走方式,恰如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现代诠释。

站在文明的长河边回望,从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到今天的数字地球,人类探索世界的渴望从未改变。数字时代的行万里路,既保留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探索精神,又赋予了天涯咫尺的全新可能。这种虚实相生的行走智慧,或许正是我们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古老箴言的最好回应。在键盘与登山杖并用的时代,真正的行者当时刻谨记: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心灵的觉醒始终需要走出书斋,在真实与虚拟的交织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万里路”。

山河课本,行无止境

□柯惠玲(晋江文旅集团总经理,福建省十佳导游)

1996年,我考取了国家初级导游证,那时我并不知道,这张巴掌大的导游证,竟成了我丈量山河的通关文牒,在往后30年里,把行万里路变成人生鲜活的注脚。

“开学第一课”,藏在永泰青云山的石阶里。1998年,我考上福建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期间,每个周末我都背着扩音器在山雾里“打转”,从云天石廊的险峻讲到桫椤峡谷的清幽,同样的路线走了几十趟,早已烂熟于心的讲解词都显得单调。直到某个雨过天晴的午后,当游客指着彩虹惊呼时,课本里生硬的“水折射”原理,正化作他们眼中跳动的光斑。原来最好的讲解不是机械背词,而是让山河的呼吸,变成每个人指尖能触到的温度。

获评“福建省十佳导游”后,我的导游证从初级升为中级,导游证的魔力带我闯进更辽阔的天地。第一次带团登上黄山,迎客松在云雾中舒展的虬枝像张开的臂膀,瞬间读懂李白“黄山四千仞”的惊叹不是修辞,而是面对天地大美时本能的惊呼;在苏州园林的花窗后,游客指着竹影摇曳的漏景说“像幅会动的水墨画”,让我突然悟透造园者“移天缩地入君怀”的巧思……行万里路的真谛,是用脚步给书本“断句”,让文字有了山风的韵律。

更珍贵的课堂,写在旅游业变迁的轨迹里。从早年举着小旗追着游客跑的“观光时代”,到如今猫在古镇茶馆听南音、扎进非遗工坊学雕木偶头的“深度体验”,我亲历旅游从“到此一游”的打卡,变成“文化浸心”的对话。尤其泉州申遗成功后,古厝墙头的燕尾脊、中山路骑楼的雕花窗,都成了游客眼中的“活文物”。那些曾被嫌“老旧”的红砖厝,正被蟳埔簪花的浪漫、南音绕梁的婉转,奏响新时代的文旅强音。

摩挲着泛黄的导游证,忽然想起余秋雨说的“路,就是书”。30年里,青云山的流泉教会我如何把故事讲得鲜活,黄山的云雾让我懂得对自然心存敬畏,文旅融合的浪潮更让我感知时代的脉搏。行万里路从来不是简单的地理跨越,而是让每一步都成为认知的延伸,让山河万象成为照见内心的镜子。

下一个30年,我还要背着这本“山河课本”走下去。去呼伦贝尔看“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翻涌,到敦煌壁画前读“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在围头海角的涛声中品“海上生明月”的诗意……当我们把脚步交给远方,远方终将把更辽阔的世界还给我们——在天地这本无字大书里,我们终将遇见更辽阔的自己。

踏尽千山寻妙谛

□洪宗洲(泉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我而言,后者并非追逐他人眼中的风景,而是以镜头为笔,在未知的挑战中书写与世界的对话。行摄六十余国,南极与北极的探索,是一次次“踏尽千山寻妙谛”的实践——不求预设的完美画面,却在意外与困境中,收获了比影像更珍贵的成长。

南极之行,仿若踏入“瀚海阑干百丈冰”的苦寒之境。-40℃的极寒中,相机电池如脆弱的寒梅,频频“凋零”。我以暖宝宝为裳,裹住电池仓,缝制保温罩如护花,在冰原上静待数小时。终于,企鹅群摇摇摆摆闯入镜头,它们或俯身啄食,或依偎取暖。“冰原自有生灵趣”,这生命于绝境中迸发的韧性,让我顿悟摄影之真谛:镜头不仅定格瞬间,更是对“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生命力的礼赞。这份触动,亦化作创作灵感,在肯尼亚草原上,我以“留白”之法,绘就猎豹孤傲的身影,让广袤天地诉说野性的诗篇。

北极之旅,虽无缘“欧若拉舞夜空中”的极光绚烂,却在极昼的永恒日光下,邂逅了另一种震撼。搭乘“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穿越北冰洋的苍茫,当船抵达北纬90度,我步出甲板,将五星红旗插入冰雪覆盖的世界尽头。那一刻,“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与“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家国情怀,在猎猎飘扬的旗帜中与雄浑天地交融。我深知,行万里路不仅是记录奇观,更是以脚步为尺,丈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深邃,定位生命的坐标。

这些征途教会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在沙特,借镜面反射记录女性服饰的灵动,暗合“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在撒哈拉,以保鲜膜护相机穿越沙尘暴,纵享“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在埃塞俄比亚查莫湖畔,邂逅数百条蛰伏的鳄鱼,方知“深渊有灵鳄,静处藏波澜”。每一次困境,都是突破创作边界的契机;每一段旅程,皆是浸润心灵的课堂。

行万里路的终极意义,或许正如古人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踏尽千山的追寻中,让天地大美与生命感悟相激荡,终得艺术与人生的妙谛真诠。

约 稿

《清源》副刊“五味斋”生活随笔版面主打专栏“三言堂”,每期刊发三位嘉宾就同一个话题拟写的小杂文,每篇六百字左右。要求题目自拟,轻松可读,观点鲜明,切忌空发议论。来稿请附生活照和个人简介。

下期话题预告:“求职季”特别策划——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站在毕业的分岔口,职业选择就像一条“未选择的路”,延伸向未知的远方——有人沿着既定路线前行,有人踏入意外的小径,却在转角邂逅意想不到的风景。那些最终“抵达”的人,未必起步时就看清了方向,而是在尝试、迷茫甚至挫败中,逐渐辨认出自己的坐标。诚邀您分享职业旅程中的抉择:是水到渠成的双向奔赴,还是漫长的迂回摸索?是理想主义的坚持,还是与现实妥协的智慧?期待您的故事,为站在林间岔路的年轻人,提供一张值得参考的“地形图”。

投稿邮箱:qingyuan@qzwb.com

(邮件主题请注明“三言堂”)

截稿日期:5月29日

--> 2025-05-19 中国旅游日特别策划——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5021.html 1 行万里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