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5月19日

一个“80后” 最温暖的启蒙

□潘慧彬

前阵子,达埔老家的古厝翻新,我回去看了看老房子。进入那狭小的房间,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满墙的泉州晚报已不见踪影,可我似乎还能闻到油墨的清香,还能记起那个小小的我看报的样子。

报纸是我爸订的。作为“80后”的我,幼小的记忆里总希望泉州晚报在饭点后送来,因为我爸只要一看到泉州晚报,就顾不上吃饭。他不仅要翻来覆去看上好几遍,看完了还要把副刊贴在墙上,时不时去瞟两眼。他说,这叫“温故而知新”。我甚是不解: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报纸,竟能让我爸如此着迷?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开始了读报生涯。

那时候,我爸妈每天完成学校的工作后,还要赶去田里干农活。为了安全起见,我常常被锁在房间里。与我做伴的,只有墙上的报纸。我把她从头读到尾,再从尾读到头,那一页里有多少个字,我都一清二楚。这种情形,像不像深宫里数着砖块度日子的妃子?不不不,我可比她们幸福多了。副刊里的那些故事,带我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体验人间冷暖。身处小山村的“80后”孩童透过她,看到了精彩的大千世界,并播下了梦想的种子。

后来,我渐渐长大,离开家乡,到永春一中求学,由于路途遥远,我便在学校寄宿。我爸总是把报纸副刊收集起来。每次我回家,他都要捧着那些报纸,郑重其事地交到我手上。他总说:“泉州晚报副刊文章特别好,你多看看,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其实他不必叮嘱,因为,泉州晚报不只是入了我的眼,她早已入了我的心。我如获至宝,泉州晚报成了我在他乡温暖的慰藉。

再后来,我师范毕业,教书育人之余,也尝试着写一些文章去投稿。虽然也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文章,但心里总有遗憾:什么时候才能在泉州晚报发表呢?这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很长一段时间,我怀疑自己不是那块料,写不出好文章。也许,我的文章这辈子都上不了泉州晚报。放弃吧,不甘心;不放弃,又实在没信心。我潜心学习前辈们的好文章,然后不断写作和修改。就这样“潜伏”了9年,我渐渐有了信心。去年3月,我开始投稿,终于在泉州晚报上看到自己的“豆腐块”,也顺利地加入了泉州市作协。

去年国庆,我惊奇地发现,我在泉州晚报上发表的文章《麻粩》在泉州通APP上收获了上万阅读量,我把喜悦和朋友分享,朋友告诉我,泉州晚报是国内百强报刊,在泉州晚报发表文章也是他的心愿。原来,把泉州晚报立为标杆的,不止我一人。

暮色里,新一天的泉州晚报准时送到楼下报箱。“80后”的我曾是趴在报纸上认字的孩子,如今成了在报纸上写故事的大人。指尖抚过醒目的报头,我忽然懂得,这份报纸承载的不仅是城市的日升月落,更是千万个“我”与泉州的共同成长的印记。她像一根绵长的丝线,一头系着古城的千年文脉,一头牵着普通人的平凡岁月。当年轻人在电子屏幕间穿梭时,我依然固执地相信,油墨香里藏着最温暖的启蒙。未来的日子里,我仍会在每个清晨,翻开带着晨露的报纸,在字里行间,续写属于我们的新故事。 (作者系永春县桃城中心小学教师)

--> 2025-05-19 □潘慧彬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5024.html 1 一个“80后” 最温暖的启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