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近日,湖南“00后”小伙朱某高调宣称自己成功改名“周乔治华盛顿”,言语间充斥着对“洋气”新名的自得,还扬言后续有更喜欢更合适的名字也可能再次改名。随后,他称自己接到的“改名成功”电话是网友打来恶搞的。对此,郴州市公安局回复媒体称,朱某新名字“周乔治华盛顿”并未通过审核。(5月17日 澎湃新闻)
朱某原名朱雀玄武敕令,也是个很另类的名字。此次改名失败在情理之中,公安机关依法驳回申请,彰显了法律的威严,也向公众传递出明确信号:姓名权绝非无边界的自由。个人频繁改名不仅是对规则的漠视,更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成本消耗。每一次姓名变更,都需要教育部学籍系统、央行征信中心等多个国家级数据库同步更新信息,海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被无端浪费在这种任性行为上。
对朱某来说,名字成了可以随意更换的外套。这种“改名成瘾”现象,表面看是个人自由选择,实则折射出当代人深刻的身份认同危机。当名字不再是生命的庄严记号,而沦为情绪波动的记录仪,我们需要正视:这不仅是一种行为偏执,更是一种需要被疏导治疗的心理状态。
名字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坐标,是自我认同的第一标签。命名是一种自主权利行为,但当这种权利被滥用为频繁改名时,将产生一系列问题。
从心理学视角看,“改名成瘾”者往往将名字视为解决生活困境的“魔法钥匙”。他们相信只要找到那个“完美”名字,就能迎来人生转机——事业会成功,情感会顺利、自我会蜕变。这种思维模式,与强迫症患者的“仪式行为”惊人相似——通过重复某个动作来缓解内心焦虑。每一次改名都像是对现实的一次小小反叛,却因缺乏真正的自我认知而陷入循环。
现代社会为个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却也带来了“选择的迷茫”。社交媒体打造的多重虚拟身份更加剧人们对固定身份的怀疑,在这种语境下,“改名成瘾”成为身份碎片化的一个症状。
治疗“改名成瘾”,关键在于重建健康的自我认同。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当事人认识到,名字改变不会自动带来人生转变;心理咨询可以引导其探索内心真正的需求与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稳定的核心自我”。
古人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并非反对所有改名,而是强调名字与人格的统一性。当一个人能够接纳不完美的自我与现实,名字自然会恢复其本来的功能——不是逃避现实的护身符,而是拥抱世界的通行证。
“改名成瘾”这面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少数人的偏执,更是整个时代的身份焦虑。治愈这种病症,不仅需要个人的心理调适,更需要重建一种尊重本真、抵抗速食文化的社会价值。当一个人能够坦然地说“这就是我”时,名字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不是定义我们,而是表达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