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5月21日

本期话题:《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民企发展带来哪些新动力

新法赋能 民营经济重构三大核心变革

有了法律护航,泉州民营经济必将迎来更大商机。图为今年香港纺织界精英来泉企交流。 (王宇静 摄)

黄合水 厦门大学品牌与广告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吴太育 中太机构董事长

黄文辉 福建省巨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克华 源之宇宙科技集团董事长

主持人:王宇静

嘉宾名片:

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该法不仅明确了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更在科技攻关、市场准入、政企沟通等方面提供了制度保障。新法落地后如何改变产学研合作模式?民营企业如何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中获得更公平的竞争机会?政企沟通机制如何持续优化?本期民企会客厅结合业界声音,探讨新法即将带来的三大核心变革方向。

产学研合作 更加明确“产业需求导向”

主持人:《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这将对产学研合作模式带来哪些具体改变?

黄合水:《民营经济促进法》赋予民营经济组织与国有经济组织同等的法律地位,彻底扭转了过去高校和科研机构“重国有、轻民营”的合作倾向。

过去,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有名又有利;而与民营经济组织合作,往往是有利无名,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同样的肯定和鼓励。如今,民营经济组织获得与国有经济组织一样的法律地位,高校、科研院所与民营经济组织的合作必将更加活跃,因为民营经济组织通常更具有弹性、活力和效率,需要合作研究的问题也更加明晰。

吴太育:此前,中太与华大教授专家经过研讨,最后促成开发了“正和港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让我们感受到了与高校合作的商机。有了法律支持,企业必将更愿意接受与高校的合作,来降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同质化问题,同时也会降低企业的创新研发成本。政府方面,也会很快看到产学研融合的向好局面,同时也会更愿意支持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并最终实现三者共赢。

吴克华:这一支持政策将加速技术攻关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前沿洞察,将推动科研选题从“技术导向”转向更务实的“产业需求导向”,产学研合作将直接聚焦行业“卡脖子”难题。这一改变不仅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缩短研发创新周期,同时推动技术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向“市场验证”转变。

黄文辉:我们正计划与泉州相关院校合作研发环保可降解鞋底材料,虽属企业级项目,但具备产学研协同潜力。期待在《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护航下,未来可以建立“产业需求清单—科研定向攻关—商业化反哺”闭环机制。例如,高校可设立“柔性制造”“智能穿戴”等定向实验室,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数据支持,政府配套“风险共担基金”,缓解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中的试错成本压力。

公平竞争 新兴与传统产业再迎新机遇

主持人:《民营经济促进法》中强调公平竞争、优化市场准入等条款,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中,民营企业将获得怎样的更好机遇?

吴克华:作为AI科技文化企业的创业者,我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带来的最大机遇是破除隐形壁垒,让市场回归“能力说话”,让创新真正主导市场。像我们这样的民营科技公司,可以更直接地去竞标国家项目。政策的保障会让我们更敢于布局3—5年的前沿技术研发,新兴产业中民营企业的市场份额将有望提升。这不仅是准入放开,也是资质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转变。

黄文辉:法律明确市场准入优化后,鞋服等传统产业将更易切入“国潮科技化”新赛道。例如,我们计划联合泉州运动鞋产业链,申报“足部健康智能穿戴设备”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打破外资企业在生物力学监测领域的技术垄断。在新兴产业领域里,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兴业态更有望通过“负面清单外即准入”原则,快速布局海外独立站、元宇宙虚拟试穿等创新业态。

吴太育:新兴产业方面,如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领域,民营企业会更容易获得政策支持及项目机会。在传统产业方面,民企也将受到鼓励,更加主动通过创新或数字化转型来获得新增长点,通过智能化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政企沟通 构建更高效的畅通桥梁

主持人:《民营经济促进法》强调建立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这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和问题的切实解决?

黄文辉:期待新法落地后,可借鉴 “服务型政府循环模型”,由政府牵头搭建数字化政企协同平台,企业提交问题后自动进入“立项—执行—验收—复盘”流程,并引入第三方智库评估实效。也可进一步参考新加坡“企业大使计划”,选派懂产业的公务员驻点重点企业,实现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无缝衔接。

吴太育:从外贸领域来看,个人建议未来可建立垂直领域专属通道。针对外贸企业业务高频需求(如出口退税、跨境电商政策合规、海外贸易壁垒应对等),建议政府主导建立“外贸专项沟通平台”,按业务类型(如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市场采购贸易)细分模块,配套政策解读专员(如商务部外贸司、海关总署自贸区司等直接对接),避免多层级传递导致的信息失真。同时,建议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枢纽作用,以外贸企业聚集的鞋服、石材、电商等行业协会为“信息中转站”,由协会定期收集共性问题统一反馈机制直达主管部门,让协会起到更大市场协调作用。另外,还可探索建立“问题解决闭环管理” 机制,提升企业诉求响应效率,参照外贸业务“关—检—汇—税” 联动机制,设计政企沟通“受理—分办—办理—反馈—评估”全流程,并可引入外贸企业满意度评分,形成更好的良性政企互动。

吴克华:沟通机制要有细则保障,可优化建立政策制定的“企业参与前置机制”,在政策起草阶段即组建由各规模企业代表参与的顾问委员会,确保政策制定与市场脉搏同频共振;同时,完善政策效果评估制度,考察政策落地后企业的获得感。

法护民企立潮头

当《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春风吹拂闽南海岸,泉州民营经济这艘“巨轮”扬起“法治护航+创新驱动”双帆,以更快的速度奔赴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作为“晋江经验”的发源地,这座以“民营经济为根、实业制造为魂”的城市,正用生动实践诠释着新法落地的“泉州范式”。

从“贴牌代工”到“品牌出海”,从“传统制造”到“智造突围”,泉州民营企业正以新法为支点,撬动起产学研融合的杠杆效应,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公平竞争的阳光正照亮传统产业的蝶变之路。占GDP比重超90%的民营经济,在新法赋能下不断展现出蓬勃生机:恒安集团的智能工厂里,磁悬浮电机让能耗降低20%;安踏体育的实验室中,石墨烯材料正重塑运动鞋科技基因……当“隐形冠军”遇上政策东风,泉州民营经济正不断书写着“传统产业不传统”的转型传奇。

政企沟通的“毛细血管”,在泉州织就“亲清政商”的立体网络。“万名干部进万企”行动中,“政策找企”替代“企业找政策”;外贸领域的专项沟通平台,像高效运转的海上灯塔,在RCEP原产地规则落地中为企业照亮合规之路。这种“线上平台筑桥梁、线下专班解难题”的双向奔赴,让政企关系既“亲”得有温度,又“清”得有尺度。

从“乡镇企业铺天盖地”到“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从“政策扶持单点突破”到“法治护航系统升级”,泉州民营经济前进的每一步,都镌刻着“晋江经验”的时代注脚。当“泉州模式”成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版图上的闪亮坐标,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奋进,更是中国民营经济在法治阳光下茁壮成长的生动图景。(宇静)

--> 2025-05-21 本期话题:《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民企发展带来哪些新动力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5355.html 1 新法赋能 民营经济重构三大核心变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