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5月22日

企业出口转内销,还有哪些堵点难点?

5月6日,上海永安百货3楼特设的“内外融合 贸通未来”服装展柜前,牛仔裤等出口转内销商品现场出售,吸引了许多市民消费者前来采买。(CFP 供图)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涌动,对国际经贸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我国外贸企业出口承压,出口转内销成为不少企业解决当前困难的重要选择。那么,企业在出口转内销过程中有哪些堵点、难点?各方如何综合发力助企业“两条腿”走路?记者连线专家学者进行探讨。

能不能内销 由谁内销

现如今,一些外贸优品以过硬品质逐步成为国货潮品,但推进过程中仍需破解多重挑战,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表示,首先,存在国内外标准认证障碍。出口产品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与国内要求不一致,成为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难点之一。例如,家电产品需重新取得国内3C产品认证,纺织品认证流程复杂导致上架延迟……尽管市场监管总局已推动标准认证等衔接,但全面打通仍需时间。

其次,开拓国内市场成本高企。出口转内销涉及供应链重塑、价格体系重构等多个环节,导致外贸企业市场开拓成本偏高;内销渠道建立周期长,入驻商超、平台、展会等进场费用较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理论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表示,出口转内销需要解决能不能内销、由谁内销、内销给谁、如何化解内销资金压力等问题。这既需要外贸企业自身努力,也离不开政策、平台、零售商、社会等多方协同助力。

外贸企业拥有海外营销渠道,但缺少内销渠道,需要建立国内营销体系,确立面向国内消费者的营销方式。部分长期依赖海外订单的外贸企业,缺乏国内营销网络和品牌运营经验。部分企业反映,虽然出口产品品质过硬,但因国内外设计规范、定价机制差异等,内销难度较大;许多外贸产品在国内品牌知名度低或尚未建立国内品牌体系,可能陷入“低价内卷”,导致利润空间压缩。此外,外贸企业在资质获取、渠道开拓、客户培育等各环节都需要成本投入。

全渠道多方赋能 协同发力

那么,助力外贸企业“两条腿”走路,各方该如何发力?

桑百川认为,出口转内销时,产品需要符合国内市场标准,取得国内认证。为让外贸企业便捷顺畅地获得内销资质,需要相关部门提高出口产品国际标准和认证的国内转化率,促进相关规则制度的衔接融合,帮助外贸企业产品尽快取得国内市场准入资格。需要发挥政府部门内销综合服务平台的功能,组织商超、电商平台与外贸企业产销对接等,搭建内销渠道。同时,要发挥电商平台优势,建立内销绿色通道,实现出口转内销的供需快速对接。

出口转内销,也意味着国内市场供给规模扩大,生产者的竞争加剧。为避免由此导致国内供给过剩,应当综合施策,全面扩大内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改善公众预期,畅通国内供需循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郭迎锋认为,要立足优势协同发力,破解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堵点卡点。

推动标准衔接与生态共建。看短期,可以允许未达到我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出口产品以自我声明方式内销,拓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范围。看长期,应加强在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方面的内外衔接和生态共建。

提高政府政策支持精准度。加大政府在市场渠道、国内消费、财政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支持力度,落实好增财政投入、信贷规模、保险覆盖和减房租、展位费、流量费的“三增三减”政策,全面降低开拓国内市场成本。

加大全渠道多维支持力度。电商平台、零售企业等应当积极总结经验,在对接国内市场、品牌塑造、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更好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面对风急浪高的外部环境,通过政企协同发力、标准互通互融、全渠道多方赋能,相信能将外贸优品锻造成国货潮品,进而把国内统一大市场打造为外贸企业的坚强后盾。(任报)

--> 2025-05-22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5578.html 1 企业出口转内销,还有哪些堵点难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