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上,“××文旅推荐”“邮政官方直播间”等账号层出不穷,简介标注“官方”、头像使用机构LOGO,主页却充斥带货链接与问题商品。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从虚构“文旅局长”人设吸睛引流,到假借邮政名义销售贴牌商品,仿冒者利用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攫取流量,甚至衍生售假、欺诈等灰色产业链。(5月19日《法治日报》)
“仿冒官号”与仿冒商品动机相似,均为蹭流量。这类账号发布不实消息、误导受众,还可能隐藏欺诈、售假、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损害官方公信力,破坏网络生态。且其行为已踩踏法律红线,违反《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
系统性整治“仿冒官号”,需各方合力铲除其生存土壤。网络平台应落实主体责任,一方面优化官方账号认证标识,引导公众辨识,另一方面完善注册审核机制,严把账号注册关。发现“仿冒官号”后,依情节采取警示、注销等措施,并启动全平台惩戒。
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强化执法协作与网络巡查,堵住监管漏洞,依法查处“仿冒官号”,加大违法成本,消除用户投机心理。同时发布典型案例,震慑仿冒行为。此外,监管部门与网络平台应联合建设投诉举报机制,实现治理同频共振。
唯有各方对“仿冒官号”形成人人喊打之势,才能让其寸步难行,彻底失去市场。
瀑布式落瓦
应好好查查
□余明辉
20日上午,安徽省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情况通报:针对5月19日该县明中都鼓楼楼宇顶部一侧瓦片部分脱落的事件,凤阳县委、县政府已成立调查组,责令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赶赴现场,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调查核实。(5月20日新华网)
根据通报,该楼自2017年起出现瓦片零星脱落、檐板损毁,2023年2月因安全隐患加重启动维修,经公开招标后于当年9月施工,次年3月竣工验收。维修短短一年后,就再次发生如此严重的“瀑布式落瓦”事件。这暴露出文物保护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当好好查查。
维修设计方案有没有问题,这是首先要查清的关键。设计方案是维修工程的蓝图,它直接关系到维修的质量和效果。如果设计方案存在缺陷,比如对文物的结构特点、材料特性研究不够深入,或者对维修后的使用环境考虑不周全,那么即使施工过程再规范,也难以保证维修的质量。
施工中有没有偷工减料、野蛮操作,这也是调查的重点。施工过程是将设计方案变为现实的关键环节,任何偷工减料、野蛮操作的行为都可能给文物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政府监管责任有没有落实,同样不容忽视。政府作为文物保护的责任主体,肩负着对文物维修工程进行全程监管的重要职责。从项目立项、招标,到施工过程、竣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如果政府监管不到位,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凤阳鼓楼“瀑布式落瓦”事件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要依法依规好好查查,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更要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文物保护长效机制。
中药配万物
需要“冷思考”
□贾启慧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来餐饮界刮起了一股“万物皆可配中药”的养生风潮。传统中药材大胆跨界,成为奶茶、咖啡、面包、冰淇淋里的新宠,在线上线下“圈粉”了大批年轻消费者,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打卡”热潮。(5月20日《经济参考报》)
这股“药食同源”的风潮并非偶然。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年轻人对养生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传统的中药汤剂苦涩难咽,快节奏的生活又让年轻人难以坚持。于是,将中药材融入日常饮食的创新做法应运而生,既满足了健康需求,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偏好和社交习惯。
然而,热潮之下仍需“冷思考”。中药入膳不是简单叠加,需要遵循中医药理论。中药材有严格的配伍禁忌和用量标准,随意混搭可能适得其反。而当前,部分商家为追求“网红效应”,在中药使用上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过度强调“拍照好看”而忽视药效搭配,有的为迎合口味随意调整配方,甚至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
要让养生餐饮从“网红”变“长红”,需要多方合力。对商家而言,应该聘请专业中医师参与产品研发,确保药食搭配的科学性;对监管部门来说,需尽快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消费者也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只有守住专业底线,传统中医药才能与现代餐饮擦出精彩火花。
本版诚挚欢迎读者来稿,来稿邮箱为:qzwb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