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5月25日

打石匠

□曾耀聪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的老家很多人从事“开山打石”的活计,他们也被称为“打石匠”。由于使用的工具大多是大锤、钢凿和錾子,用久磨损或坏了,打石匠就得自行修理或重新制作,所以他们大多也是懂得“石錾”技术的“打铁匠”。

这座位于闽南丘陵地带的村庄里,过去的大部分房屋是石结构,建造用的石头通常是由打石匠上山开采的。在我的印象中,一到夏天,打石匠们大多只会穿一条短裤,上身光着膀子,在烈日下忙活一天,他们的皮肤常被晒得黝黑发亮。不过就算忙得满身大汗,他们也不会停下手中活,一直在崖壁上搭建的跳板上来回穿梭,飞舞着手里的大锤。“打石”的过程费时又费力,打石匠要先用大锤敲打崖壁上的钢凿,直至出现石缝,再两三个人合力将铁棍插进石缝中,随后齐声高喊“一、二、三”的口号,一起用力把石头“取”出来。反复数次,大石块逐渐被打磨成大小不一的石料,之后根据用途加工成壁石、窗子石、大门石、石柱、平板石等成品石料,才会运往各个建筑工地,或造房或修桥。打石匠的工作很辛苦,每天都要早出晚归地工作。由于“打石”对体力要求高,当时的打石匠大多是村里或邻村的壮汉。村里一些大人还会教育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好好读书,长大后就得去‘打石’。”从这句话可知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打石”是艰辛又无奈的谋生选择,更折射出这份职业的不易与辛酸。

开采坚硬的花岗岩得靠大锤、“打炮眼”、钢凿、錾子等采石工具,它们一旦用坏了,就得带回家维修、加工,本地人称这项工艺为“石錾”。当时许多打石匠会在自家厝里搭一个火炉,在里面烧木炭或“煤角”,炉边还连着一个风箱。风箱上有一个长手柄,用手将它一拉一推,炉火就逐渐旺起来了。等到火烧起来,打石匠便会把采石的工具放进火里烧红,之后夹出来放在铁砧上,再用大锤反复敲打,直至其变成可以使用的采石铁具。我小时候常去看打石匠们采石、打铁,至今我仍对他们精湛的手艺记忆犹新。对于过去大人们的话,我并不认同,总觉得打石匠的工作虽然辛苦,却是在用双手锤炼生活的美好。

早年间,打石匠还是随处可见的,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这种工艺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老家人建新屋不再是石结构,而是被钢筋混凝土结构取代,手工采石的场景也已经消失,打石匠的身影慢慢远去,渐渐成为老一辈人口中偶尔提起的往事。

--> 2025-05-25 □曾耀聪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5985.html 1 打石匠 /enpproperty-->